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P1-P6(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P7-13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知、情、意)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12.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信息在感觉系统存留时间仅有0.25-2秒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存留5秒钟-2分钟,信息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内容是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P19-241.根据记忆时空关系的方式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安德生根据记忆获得的方式以及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

(看一下)2.记忆的基本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回忆)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②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遗忘快于形象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快于有意义的材料;言语材料遗忘快于形象材料;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长,就越容易遗忘。

③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④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但从经济高效的角度来看,超额学习百分之五十最佳;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充分利用时间。

4.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6.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7.情绪与情感的关系(看一下)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在于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而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绪具有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

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所以情绪的概念可用于动物和人。

而情感的概念是感情的“觉知’’方面,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8.情绪的基本分类:①快乐②愤怒③悲哀④恐惧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心境:心境(mood)是指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激情: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stress)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P25~30第五节人格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当今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先天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作用成为众多心理学家的共识人格特质理论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①表现特质:是指能够直接从外部观察到的个体的特质,其特点是经常发生,可以外部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共35个。

②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并制约表面特质的特质,共16个。

卡特尔及其同事通过对35个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了16个根源特质,以此作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2.艾森克人格纬度理论艾克森认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纬度构成,他们分别是外向-内向纬度(E表示)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纬度(N表示)。

他以这两个基本纬度构成了人格32种基本特质,并与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艾森克根据上述理论编制出人格测验问卷(EPQ)P31-3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伦(名解)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2.安全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获得一定程度满足之后,随之便产生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免于孤独、免受别人的侵犯。

当这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会有安全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随着上述需要获得满足后,人类就会产生进一步的社会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前四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上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后面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现并得到满足。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并非一种需要完全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动机冲突(实例辨别)1.双趋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式冲突。

两个目标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即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也称避避式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一个,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

所谓“前有狼,后有虎"的矛盾冲突。

3.趋避冲突:也称接近-避式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双重趋避式冲突:亦称双重接近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临床上对某一疾病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风险高疗效快;另一种风险低但疗效不显著,选择哪种方案难以拿定主意。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对新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都属于流体智力。

其特征表现在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判断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二十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三十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别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则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如运用既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但在个别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关系,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反而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根据这个理论观点可以解释,成人以后(尤其是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开始下降是因为流体智力的减退,而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毫不逊色,甚至有些七十岁以上的人,在晶体智力方面的表现反而优于青年人。

气质: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容易变,气质由遗传而来,不易变)四种气质类型:(1)多血质:注意力容易转移,志趣容易变化,灵活好动,有较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力较强,直爽热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活动中行动敏捷,精力充沛。

(2)胆汁质:动作迅速,情绪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境变化大。

活动中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3)黏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但难以转移,喜怒不形于色。

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对工作有条理,易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4)抑郁质: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他人难以发现的细小环节,对事物和他人羞怯,孤僻内向。

动作迟钝,多愁善感。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1)家庭作用(2)学校教育(3)社会信息作用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的概念容易混淆。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例如,对于自制力的形成,具有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的人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而对于黏液质的人就显得较容易和自然。

P37~42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看一看,老师没说背)(1)家庭作用: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是在家庭中成长的。

社会对儿童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亲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实际行动来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