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
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
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
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
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
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
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
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5、活动有点过多课堂安排过紧,时间有点不充裕。
还要仔细研究,做适当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