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红钢城片区

(完整版)红钢城片区


现状分析
文物价值
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第一,它可以看作 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 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首先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 武汉的渗透。1865年兴建的基督教教堂——祟真堂是武昌 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很有文物价值。辛亥革命、中国共 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这里都有过不可忘记的 辉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就是珍惜历史。第二,这是 武汉这座城市的个性魅力之一。昙华林的许多西洋建筑、 名人别墅,还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难以名状的美。它让人 思念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传统民俗与民情的温馨。可以 将这个街区整个保护起来。做一个规划尽量地恢复原貌。 将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区、一个武汉历史博物馆、一个 旅游胜地。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建一些与这里有的历史名人 的雕塑。
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 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 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 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6、昙华林街巷文化 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
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昙华林正街、戈甲 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 带,见证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 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 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
城市设计
——“红房子”红钢城片区现状调研分析
目录
01 背景分析
02现状分析
03案例分析
红钢城简介
青山区是适应武汉钢铁基地 建设的需要而成立的行政区。 青山“红房子”始建于1955年, 位于武汉市青山区西北部,为 “一五”时期仿照前苏联规划 模式修建的生活区,集中分布 于红钢城片和红卫路片,有十 六个街坊。是反映建国初期武 汉历史风貌的“活着的工业遗 产”。目前已成为市、区政府 重点关注的建设区域,被纳入 武汉市近期实施的重点功能区 之一,承担着青山“东工西居” 中西部商贸服务核心、钢城特 色中心的职能。新城市总体规 划将红房子列为我市10片历史 地段之一。
街巷空间
现状分析
景观分析
3.街道景观分析
铺装:青色石砖材料,冷色调,体现出古典、 庄重的气质与厚重的文化
现状分析
景观分析
街道细节分析——家具
路灯:中式造型; 座椅:木质椅面, 指示牌:常见的 乳白色灯罩,冷灰 石质椅座,天然材 蓝色,缺乏设计 色骨架,仿若江南 料,古朴简洁。 感,不协调 粉墙黛瓦。
主要为基督教徒使用
建筑保存完好,但功能未得 到转化与利用
建筑保存完好
建筑保存完好,功能得到转 化与利用
建筑得到一定程度的修缮
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建筑保存完好
现状分析
景观分析
1、景观资源
①自然景观资源:昙华林自然景 观丰富,环境条件独特,护城河与 沙湖位于北面,另有三座大山—— 螃蟹甲、花园山、凤凰山三面环绕 ,街区内历史古建林立,依附山势 ,气势雄浑,环境优雅,古朴怡人 ,形成昙华林三山环抱,一湖相邻
总体反映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 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 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解题分析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周边 65公顷作为研究范 围,以瑞典教区、 徐源泉公馆等昙华 林核心保护区及建 设控制地带区域 24.74公顷为规划 范围开展概念规划 设计。
地形分析
基地地面高程及地形透视图
现状分析
地块北部 临 江大道(次干 道) 路线全长8.7公 里,道路等级 为城市主干路 ;设计车速为 60公里每小时 ,双向6车道 。
地块西部 建 设七路 (城 市支路) 路宽30m,双 向四车道, 车流量大, 双侧停车。
交通分析——外部道路
周边交通
地块东部 建设 八路(城市支路) 路宽30m,双向 四车道。 靠东一侧有自行 车道和机动车停 车车位。
红钢城简介
这是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 带点俄罗斯风情的红房子,据说以前是 一个荒凉的叫做蒋家墩的小渔村,上世 纪50年代苏联人支援武钢建设,留下了 这片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于是便有了一个 颇有视觉冲击的名字——红钢城。
从空中看上去,青山区红房子的八、 九街坊构图独特,像一个中文的“囍” 字,布局有面向城市道路的开敞空间、 内部庭院和小区活动中心,是居住区发 展进行中一个完整而有个性的“样本”。 “我们像保护一座古村落一样确定了它 的保护范围
现状分析
现存问题
1。物质性的衰退 居民由于自身生活需求,自行 增建住宅,乱搭乱建棚户,街 道上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使昙 华林原有的生活模式不复存在。 在人口激增、人民物质需求上 涨的情况下,昙华林基础设施 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供电、水、暖系统不完善,有 些居民仍然维持几十年前的生 活状态,并且街道过于狭窄, 地面坑洼不平,呈现出凌乱和 拥挤的形象。昙华林建筑密度 过高,很难增添新的社会服务 设施,只能通过周边社区解决, 交通距离过远。由于物质性严 重的老化,昙华林的建筑和空 间已经无法承载当今城市生活。
红钢一街 (城市支路) 路宽8.4m, 双向二车道。 道路单侧停 车。两侧有 人行道。
红钢二街(城
市支路)路宽 7.5m,双向二 车道。两侧有 人行道。
现状分析
交通分析
由左图中可以看出,以 八街坊为中心周围 1000m以内有约20个公 交站点。片区离最近地 铁站(工业四路)的直 线距离为4km还有一个 地铁站。公交站的密集 度保证了该片区内居民 日常的出行,但与地铁 站相距较远。对居民出 行调查显示,该片区居 民出行方式多为自行车、 电动车、私家车及公交 车。
古城墙界碑
现状分析
文化形态
3、昙华林宗教文化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
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入 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 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 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 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 主教和基督教),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 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 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的独特景象。
②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含有历史 遗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名人 故居、古代石刻、公共处所等。这 些都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体现,是人 们智慧的结晶,激励着后辈继承先 辈的优良传统[44],努力开创新辉 煌的光荣使命。它们对于开发历史 街区景观新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资源,是特定历 史时代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历史 环境下的一切可观和主管的东西, 可以解读历史,收到教育,传承文 化。
垃圾箱:金 属、木质材料
现状分析
景观分析
分析与思考
问题: ①绿化不足; ②公共开敞空间不足; ③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④缺乏秩序
措施: ①在街区道路的景观设计上可以采用中西文化合并的复
古风格的景观元素; ②公众参与,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能够参与到制定与他们 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中去
现状分析
文化形态
1、昙华林自然文化:历史上,昙华林街
区有“一湖三山”之说,即北临沙湖, 西靠凤凰山,怀抱花园山和螃蟹岬。现 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 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围。
2、昙华林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
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 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 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 历史事件纪念地,政要名人故居、公馆、 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 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清末 明初
砖木结构

1 0蔡广济ຫໍສະໝຸດ 宅 民国砖木结构一
1 1
昙华林32号 1900
砖混结构

623.78 231.19 187.38
386
商业 居住 商业 居住
现状照片
备注
建筑保存完好,但保护与利 用未能充分结合,对历史建 筑的利用暂时只停留在概念
上 建筑保存完好,功能得到转
化与利用
建筑质量堪忧
建筑质量堪忧
地块南部 红钢 三街 (城市支 路)路宽8.1m, 双向二车道。
现状分析
交通分析
临江大道(铁机路至建设十一路)拓宽改造工程 起于铁机路与临江大道交叉口,沿现有的临江大 道向东延伸,下穿二七长江大桥和天兴洲长江大 桥,止于建设十一路交叉口。
建设七路
红钢三路
建设八路
现状分析
交通分析——地块内街坊间道路
电线晾衣
乱搭乱建
供水系统 不完善
现状分析
现存问题
2。周边环境孤立 该社区形成了以历史街区为中心,周边 高楼林立的局面,历史街区在国家的强 制法令下勉强得以幸存。这种对历史街 区的保护是一种被动的形式,是对保护 的片面理解。昙华林街区发展所依附的 物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历史街区和外 围的城市空间衔接生硬,相互独立。当 置身于昙华林社区中,目睹大尺度摩登 建筑下亲切的民居,周边现代新建筑和 租界教堂的矛盾和冲击,人们自然不知 身在何处,昙华林也因而迷失了方向。 正是这种躯壳式的保护致使城市只保留 了片段式的历史文化,使历史文化成为 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孤岛。仅仅停留在历 史街区“建筑躯壳”层面的保护,不是 真正复兴方式,昙华林的更新和发展更 需要一个大的物质环境,吸收周边的营 养,应该对其和周边的建筑空间进行统 筹的规划。
现状分析
交通分析
由上图中可以看出,在片区 附近仅有3个大型停车场。停车 位数量严重不足,片区车辆多 停放于道路两侧以及居民区内 部,特别是地块西面建设七路 农贸市场地区人流量及车流量 大,停车位不足导致的乱停乱 放现象对交通造成压力。
实地调研中,临江大道正在 扩建,江边拟建大型商业街区, 附带大型停车场,这一举措将 极大地缓解片区及周边停车难 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