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古代罗马建筑

第五章 古代罗马建筑


混凝土流行的原因: 1.开采和运输比石材方便廉价 2.用碎石作骨料,节约原材料 •十字拱串联平衡纵向推力,彼此之间拱推力相互抵消, 3.技术要求低,可以大量使用奴隶 只有外侧需要有厚重的墙体 •横向用横向筒形拱抵住 •组成了复杂的拱顶系统,极有意义的创造---宏敞开阔,流转贯通的内部空间
•拱顶体系-平衡侧推力
•公共建筑物类型多,型制相当发达 •样式和手法很丰富 •结构水平高 •初步建立了建筑的科学理论 所以对后世欧洲的建筑,甚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 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 技术和艺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 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 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 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 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前7世纪末至前6 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 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 邦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 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 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伊特鲁利亚(Etruria):是公元前十世纪到 公元前一世纪生活在亚平宁半岛中北部的一 个民族,位于罗马北部。在罗马崛起之前, 伊特鲁里亚人在半岛上建立起兴盛先进的文 明,在习俗,文化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对古罗 马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最终在罗马 共和国时期完全被罗马同化。目前仍然缺乏 有关伊特鲁里亚人起源的历史记载,但是有 几个关于其起源的猜测。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他们是源自小亚细亚的一支古希腊人。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76年西罗马帝国亡于。 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被奥斯曼帝国所 灭。
(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4世纪)
建筑成就:
罗马人重实际,重技术,在建筑技术和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上有着 突出的成就。
继承和创造:
第一个原因是,古罗马建筑繁荣的第一个原因是,它统一了地中海

沿岸最先进、富绕的地区。
第二个原因是:奴隶制度,古代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凭借光辉的—— 券拱结构。使古罗马建筑与古代任何其他国家的建筑,都大异其趣。内部 空间发达,适应性很强。罗马人所创造的,它所贡献于人类建筑宝库的, 远远超过了它所继承的。 第三个原因是:都是为世俗生活服务,建筑成熟而功能适应性强
历史分期
十字拱实例: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
穹顶实例,万神殿
A.筒拱,B.C.D.交叉拱,两条正交的筒拱。 十字拱:图B中有部分是棱拱(Groined vault) ,因两拱跨度相同, 棱沟的投影呈正十字形,故称“十字拱”(Cross vault)。 图D也是十字拱。图C因两拱跨度不同,为了使两拱的顶端在同 一水平面上,必须把小跨度的拱的起拱线提高,其棱沟投影呈曲 线。拱顶在罗马有很大发展。
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 (1)伊特鲁里亚时期
(BC.8世纪 ~ BC.2世纪):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 就。
• (2)罗马共和国盛期
(BC.2世纪 ~ BC.30年):
BC.146年对希腊的征服,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 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除神庙外,公共建筑十分活跃。 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
梁柱与拱券结构
A.罗马大角斗场的券柱;建于公元82年; B.万神庙中央神龛的券柱,建于公元124年; C.卡瑞卡拉浴场温水浴池的券柱,建于公元215年; D.E.F.均为斯普利特宫的券柱,建于公元300年。
•拱顶体系
券柱式的叠加
筒拱、交叉拱、十字拱
罗马的柱与拱券结构,是罗马建筑艺术与 技术上一大成就。由券和柱式、或由券同柱式 中的檐部与柱子组成。
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水渠未用一丝半点的砂浆来固定,完全凭借古罗马 工程师的精湛技艺,将一块块重达6顿的巨石堆叠起来,有的石块突出在外, 构成一个个图案,目的是以后修缮是支放脚手架。
5.2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柱式,根据新的条件把它大大地加以发展。
古罗马柱式 1、古罗马的柱式相对于古希腊而言而增加两种,这是希腊化时期希腊柱式 地方化的结果。 2、古罗马的柱式时期对古希腊的柱式进行了改造,一般而言,变得更加纤 弱,似乎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后反过来逐渐消退人类文化中的野性因素。( 中国古代建筑也存在着同样的因素,文化交流史,确实有反这个过程的文 化侵略。)
烈地影响了罗马。
• (3)罗马帝国时期
(BC.30年 ~ AD.476年):
这时,歌颂权利、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主要任 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 命名的广场、神庙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 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公元1-3世纪是古罗马建筑最繁荣的时期。重大的建筑活动遍 及帝国各地,最重要的集中在罗马本城。
拱可以将所有结构荷重分解成 压应力而减少消除结构内的拉 应力。因此一些可以有效抵抗 压力,但不能抵抗强大拉力、 剪应力和扭力的材料,如石材 和混凝土,用拱结构可以跨越 很长的长度
德国波恩,建于80年的埃菲 尔输水渠遗存剖面,其下部 支撑结构用混凝土浇铸,券 拱由石块和砂浆砌筑而成。
摆脱承重墙
筒形拱实例,马克森提乌斯 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一)继承古希腊柱式
并发展为五种柱式: A.塔司干柱式, B.罗马多立克柱式, C.罗马爱奥尼柱式, D.科林斯柱式, E.混合柱式。
1、柱式--石建筑物的各个构成部--檐部、柱子、基座之间,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 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梁柱结构的艺术形式叫柱式。
罗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 爱奥尼柱式 D/H=1/7 D/H=1/9 多立克柱式 D/H=1/8
•混凝土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 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 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 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 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 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套复杂的拱顶体系。 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 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第五章 古代罗马的建筑
ROM
•罗马帝国 •永恒之城 •天主教教宗和圣座驻地 •与弗洛伦撒同为文艺复兴的中心 •罗马法、罗马数字、拉丁字母、 •罗马军团、角斗士、元老院、凯旋门、凯撒、、、
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约为公元前1300-1190年),维纳 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罗慕路斯(Romulus)与雷穆斯(Remus)是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在罗马 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最著名的故事和传说中被野兽抚养大的孩子。兄弟俩人 后来因为就谁获得当地神的支持应该给新建的城市命名的问题而发生争执,结果罗 穆卢斯将雷穆斯杀死。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并成为第一任国王 此后罗穆卢斯还创立了罗马军团和罗马元老院。通过抢劫附近的萨宾人的妇女他为 新建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将罗马人与萨宾人融合为一个民族。罗穆卢斯成为古 罗马最大的征服者,将大量地区及其居民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 罗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
加尔桥共三层。中、下层是支撑桥体和通行桥,最上层为封闭水渠,十 分奇特而壮观。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 在长达40公里的水渠建筑中,古罗马人除普遍利用拱形建桥以外,还 娴熟地运用了连通管原理让水渠跨越山谷。
加尔桥的设计在桥梁和水利工程史上很有特色。桥的底层桥墩完全建立 在河床岩石上,为减轻洪水的侵蚀冲击,设计者特别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设 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并且曾挖凿河床以利洪 水从桥孔通过。
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 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 立了罗马城。 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 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 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 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 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叠 柱 一 例
罗马早期的券
柱式与券的结合实体
柱式和券的有机结合
罗马的公共浴场
•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内景
退化:柱式趋向华丽,细密, 奴隶主追求豪华浮艳的审美趣味 失去了典雅端庄 沦为装饰品
5.3 《建筑十书》和维特鲁威:
欧洲古代建筑学专著,古罗马建筑师 维特鲁威著,大约写于公元前27~前23年 间。书的体系相当完备,分为十卷:第 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 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筑材料; 第三、四卷、庙宇和柱式;第五卷,其 他公共建筑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 室内装修及壁画;第八卷,供水工程; 第九卷,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 机械学和各种机械。
罗马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岸的一个小城 邦国家,公元前5世纪起实行自由民主的共和 政体。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了全意大利, 向外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末,统治了东起小 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广 阔地区。北面包括高卢(相当现在的法国、 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国和比利时的一部分), 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公元前30年起,罗马 成了帝国。
•肋架拱 ——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把荷载 其中到券上以摆脱连续的承重墙。
•木桁架 •墙
已经会分辨 受压 受拉 构件;25m
抵御侧推力,厚达几米; 混凝土墙:石墙间浇--方椎石块模板--薄砖模板 装饰面层:抹火山灰--钩挂大理石 罗马建筑比希腊建筑进步的多
•施工能力
万神庙 Baalbeck 太阳神庙 Niemes输水道 大角斗场
法国尼姆输水道
法国南部尼姆,有一座三层的石头拱形桥,称“加尔桥”,建于公元14年,它 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 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曾为罗马人为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桥原长40公里,现存268.83米,渡槽最高处离地约48米。 这座历经了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千年一 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35人死亡,该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 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