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制度

中国经济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名字
师范大学学院09计算机2009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发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一方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经济
过渡性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于封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又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下,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和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穷苦悲哀,国力衰弱,名族危难,生灵涂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发展了生产力,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旧中国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

这决定了中国的社会革命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的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当经济社会获得发展条件成熟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废除富农经济。

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30日的讲话中就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社会主义经济知道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与以往社会中的情况不同,是一种自觉的、有计划进行的过程。

一般来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和会有一定的比例。

马克思说过,要想得到不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

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代,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而实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计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不存在商品经济。

但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一切社会主义国家都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特别是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更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贯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旧的分工还存在,还不能波啊在一切社会成员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但是要为此创造条件,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既要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力,又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总的来说,一是多投入,多产出,即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产品数量,而劳动生存率没有提高。

这种发展生产力的途径,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能增加人均收入。

二是少投入,多产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存率。

所谓少投入,不是指绝不投入量而言,而是相对于产出而言的,即同样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是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耗费减少了,对于发展生产力更有意义的是提高劳动生存率。

在提高劳动生存率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存率,才能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列宁既通俗又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劳动生存率;重视社会公平包括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劳动人民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人。

而实现这种优越性,又需要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其基础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发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一方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另一方
面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丁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业”。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豪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豪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豪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豪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它既要表现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表现和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19页。

【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4】卫兴华,张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26页
【5】薛暮桥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的实践。

红旗出版社,1981第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