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1、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象的意义和象征手法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3、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
(口头的,书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齐背《沁园春·雪》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二、听读掌握生字词三、朗读四、参照预习提示注解,理解创作背景补充1、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2、毛泽东曾就读于长沙师范五、根据《沁园春·雪》的思路与层次,尝试理清《沁园春·长沙》的思路层次,并分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六、赏析上片(讨论)1、起句交代了什么内容?“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橘子洲头的清静与人少?2、一个“看”字领属到哪一句为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这幅画面的?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一切景语、情语”这幅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你能联想到哪些写秋的诗句。
)3、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4、朗读5、口头描述上片的意境。
七、赏析下片1、朗读2、“携来”句与上片哪一句呼应?诗人展开联想,想到了什么?“曾”“忆”二字的表达作用是?3、作者回忆以前的时光是为了什么?4、如何理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八、总结全词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九、背诵十、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十一、板书设计附录沁园春1·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3,湘江北去4,橘子洲头5。
看万山红遍6,层林尽染7;漫江碧透8,百舸争流9。
鹰击长空10,鱼翔浅底11,万类霜天竞自由12。
怅寥廓1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4?携来百侣曾游1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6。
恰同学少年17,风华正茂18,书生意气19,挥斥方遒20。
指点江山21,激扬文字22,粪土当年万户侯23。
曾记否24,到中流击水25,浪遏飞舟26?[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
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2、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3、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
”4、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
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5、本句补出“独立”的具体处所。
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6、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看万山红叶。
”看:此系领字。
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直贯至“万类”句为止。
万山: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
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7、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全、都。
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8、漫:满。
碧透:谓江水碧绿至极。
9、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10、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鹰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
”皆谓搏杀凡鸟。
11、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以上二句,可参看《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 三国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12、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象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霜天:深秋季节。
深秋霜降,故称。
13、怅:惆怅、感慨。
寥廓:空阔貌。
14、主:主宰。
沉浮:泛指世上一切事物的消长兴衰。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15、谓自己曾领着许多朋友到此地来游览。
携来:挽手领来。
侣:同伴。
16、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
”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
”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17、恰:正值。
此亦为领字,领起下四句。
同学少年:杜甫《秋兴》诗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
”18、风华:风采。
茂:美、盛。
19、意气:情志、气概。
20、挥斥:奔放。
方:正。
道:强劲。
21、指点:谓评论。
22、谓自己和同志们所写的文章充溢着激昂慷慨的革命精神。
23、粪土:名词动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即封地内有万户以上人家,所交赋税供其享用。
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24、还记得不?此三字提唱,引出下二句,即“记否”的具体内容。
25、中流:此指湘江江心。
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
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6、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
本篇守谱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
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
[赏析]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首句“独立寒秋”,猛地推出一个“特写”: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不见形影、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这就为引发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独立了多长时间?不知道。
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们只看到:“我”终于从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从融身心于天地之间的沉思中,从对清虚的自然之气的感受中醒来了;霎时以飘瞥四方的目光,关心起自然长卷上的“万类”来。
我们要着重体察“我”的视点,看它是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流动的。
这视点投向了北去的湘江。
这是粗粗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视通万象”的过渡和转折。
继之,它开始专注了。
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长空的雄鹰,活跃于江中的游鱼。
很显然,“我”在此时此刻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浓烈的色彩——红要红个遍,碧要碧个透;是数量——万山、层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竞争——红与碧争辉,舸与舸争流,鹰与鹰较量,连游鱼也欲与雄鹰比翼。
这是在流动中的定点观察。
“我”对这些感兴趣的自然物全不放过,要一一看个够;又显得相当急切,所以不断地移动视点,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追随着“我”的飞动而又不断打住的目光,我们可以分明地体察到: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地留心万物,多么执着地穷究生命之谜,多么兴奋地为运动、为竞争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韵,由最初的冷峻、肃穆、心游太玄,一变而为热烈、潇洒和喜悦。
前者酝酿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显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诗情的运动中丰满了,完整了。
经历了这种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的感情演化过程,“我”,可以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次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了。
这,不是“独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无所思了,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询和求索。
“我”总观万象,喜悦地赞叹:“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