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J)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看到妈妈找不到我时焦急的样子,我大声地匿笑..起来。
B.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C.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D. 最近美国爆炸枪击案件接连不断....地发生。
【答案】A【解析】A.“匿笑”是偷偷地笑,与语境不符;BCD使用正确。
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此题可结合语境理解,结合词义辨析作答。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华字典》自 l953 年起,历经十余次大规模上百专家学者的修订,成为迄今为止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字典。
(把“上百专家学者”调到“历经”后面)B. 近年来宽带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不仅可以用来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在句末加上“的服务”)C. 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的道理。
(把“采取”改为“开展”)D. 这次参加“神舟十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把“以”改为“是”)【答案】D【解析】ABC正确;D.有误,用词不当,应删去“大多”。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2)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子夏曰:“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4)刘禹锡《秋词》中,“______,______。
”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表达了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5)默写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星汉灿烂;正是江南好风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解析】(1)星汉灿烂(2)正是江南好风景(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注意“笃”的书写)(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碧霄”的书写)(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悬”的书写)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 hū__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2)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pán shān______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3)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 hài rén tīng wén______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4)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duōbī rén______。
【答案】恍惚;蹒跚;骇人听闻;咄咄逼人【解析】(l)“huǎng hū”应写作“恍惚”;(2)“pán shān”指人走跟腿脚不灵便,摇摆不定的样子,写作“蹒跚”;(3)“hài rén tīng wén”指让人听了很害怕,写作“骇人听闻”;(4)“duōduōbī rén”写作“咄咄逼人”,注意“咄”的书写。
答案:(l)恍惚(2)蹒跚(3)骇人听闻(4)咄咄逼人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正确拼读音节,根据语句的意思填写正确的词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5.课内现代文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对第一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______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选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当恳切。
B.选文第①段中划线句子从正面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C.选文第②段通过对比来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
D.选文第③段的“从这点出发”中的“这”是指代“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选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都谈到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答案】C;B【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段意。
概括某说明性文字或议论性文字的段决,一定要重点关注首句和末句,因为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在这两处出现。
根据第一段中的首句可知本段主要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第二段划线句写的是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
这是对白求恩的侧面描写。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细读前两段文字可知,第一段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二段选择了白求恩对待工作的态度。
两者是不同的方面,所以不重复。
答案:(1)C(2)B(3)不重复,第一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二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都是说工作,但侧重点不同。
本选段出自《纪念白求恩》一课。
第一段介绍了白求恩同志高尚的人格。
第二段介绍了他高超的医术。
第三段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表现了作者对白求恩的赞许。
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字,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首句或末句。
概括段意时,重点关注这两处即可。
6.文学类文本阅读剩下半碗饭王韭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
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増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
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
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
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
“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
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
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
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
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
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
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呜,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
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
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
”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
”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
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
”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