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认识三角形》
科 目 初中数学 年 级 七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

1.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或动手操作的问题

比较感兴趣,积极主动性较高。
2.在以往学习和生活中,初一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初步的认识。
3.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系统和归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
2.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树枝拼三角形,经历认识三角形,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
2.小组合作讨论,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及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
1.理解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条件(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3.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并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归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掌握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的方法。

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的树枝;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 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图片展示,学生举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三角形”
图片:尖角屋顶、校车棚、角梯和自行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
导学生联系生活,细心发现,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事物。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通过“生活中三角形”图片的展示和举例,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任意给你三树枝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么?”,引
发学生的初步思考和讨论。
3.引入课题: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教学活动2
(二)逐步要求,实践探究。
1.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教师给各小组分发准备好的树枝,提出要求,探究引例中的问题:
“任意给你三树枝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么?”
要求:
① 各小组分工合作,注意思考问题
② 不能随意折断教师分发的树枝
③ 拼三角形时必须端点相互连接,不能剩余
2.教师引导,点拨内涵:
① 各小组回答“教师分发的树枝按要求能不能拼成三角形?”
② 师生共同讨论,点拨归纳,“两树枝的长度和小于第三个树枝的
长度,因此不能拼成三角形”。
③ 进一步提出要求,学生动手完成拼三角形的过程,强调着重体会
拼三角形的过程。
要求:
① 各小组随意折教师分发的树枝,速度拼出三角形,并做固定。
② 体会拼三角形的过程,各小组做好阐述准备。
3.生帮生,梯度教学
① 小组合作,结成帮扶对象,互相帮助,最后由“差生”板前交
流学习成果。
② 完成任务的小组,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三角形为什么比四边形稳固?
通过两次的实验操作和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
题,观察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归纳出“三角形的三
边关系”,并通过体会拼三角形的过程,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3
(三)阐述过程,引出概念。
1.各小组阐述拼三角形的过程,结合课本自学,把握三角形的定义。
2.出示例题,进一步掌握。
如图是用三根细棍组成的图形, 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 )

教学活动4 (四)生活再现,真正掌握。 1.各小组把拼好的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自学课本“三角形分类”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分类方法和实际操作,
小组交流讨论。

A B
C D
3.教师抽取学生,对黑板上的实物三角形进行判断分类。
通过对三角形实物的分类,再现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知识映像。

教学活动5 (五)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构成三角形的三边条件(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三角形的定义及三要素
3. 三角形的分类及实际操作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活动6
(六)当堂检测,课外研讨。
根据课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效果,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延
伸和发展。
1、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B.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全为钝角
D.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 ABC中,AB=7 BC=3,并且AC为奇数,那么 AC的长为________。
提示:三角形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3、如图,在△ABC中,D、E是BC、AC上的两点,连接BE、AD交于点
F。 问:
(1) 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表示出来。
(2) △AEF的三条边是什么?三个角是什么?

A

C
E

B
D

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