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涉嫌虚假诉讼认定的法律要点
导读:虚假民间借贷诉讼是指当事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通过采
取恶意串通,捏造事实、伪造变造证据、虚构法律关系等方式提起民
间借贷民事诉讼,意图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和执行,侵害第三人、
集体或者国家利益的行为。实践中,当事人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
借贷关系真实存在,且借贷双方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和人员混同等情形,
人民法院能否认定当事人双方构成恶意串通,意图通过虚假诉讼损害
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般认为,当事人一方主张另一方偿还欠款,但其自述及提交的
证据和其他在案证据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矛盾,且从借款合意形成过
程、借款的时间、资金往来情况、所有关联公司之间的转款情况、借
款的用途、案件当事人在诉讼和执行中的行为等方面来看,当事人的
诸多行为违背常理,亦未作出合理解释,在此情况下,法院可以认定
当事人双方构成恶意串通,意图通过虚假诉讼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
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结合了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审判实践的调研结果,吸收了实践中的有益
的经验做法,采纳了合理怀疑加综合判断的规范模式,总结出了可能
是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十种行为方式。
1. 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对于民间借贷出借人是否实际出借款项,进而确定当事人之间的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是否系虚假诉讼,应考察出借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
如果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应对其是否出借款项持有合理怀疑。
当然,考虑到民间借贷的特殊性,也可能存在有些出借人从其亲戚朋
友那里借款然后再行出借的事实,故在法院持有怀疑时,允许出借人
进一步举证证明其具备出借能力。
2. 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就常理而言,其在民事审判中具有事实认定功能。司法实践中的
案件事实并非客观事实的重现,而是法律人在已掌握的证据的基础上,
根据法律规定和生活常识等对案件事实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日常
生活经验等常理起到重要作用。不管是法官、律师还是侦查人员,他
们在事实认定的时候,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一点点地将案件事实铺开,
而是以证据为基础,验证某一事实假设能否站得住脚,前后是否会出
现逻辑矛盾,能不能建构起前后一致的证据链。在上述事实验证过程
中,常理就起到极为重要的筛选作用,一个事实假设要想经得起检验,
它首先必须遵循常理,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
当然,就当事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而言,人民法院基于常
理来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究竟如何加以审查并判断,还需
要具体审判人员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综合认定,以形成心证。
3. 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
可能
对于民间借贷纠纷而言,出借人在起诉时应提供初步的证据来佐
证其主张。债权凭证应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证据。债权凭证有多种,
比如借款协议、收据、借据、汇款单、承诺函等。如果出借人不能提
交债权凭证,往往会给审判人员带来虚假诉讼的表面印象。另外,虚
假诉讼的证据一般为书证,虚假诉讼者为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编制
的书证形式上完全符合法定条件,被告也都没有异议;但即使这样,
虚构的事实仍然代替不了客观的事实,如果审判人员通过对证据的审
查,发现书证有伪造可能的,即便双方当事人对证据并无异议,也应
产生该诉讼系虚假诉讼的合理怀疑。
4. 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虚假民间借贷诉讼案件程序的启动,多发生在以虚假诉讼一方当
事人为被告的另案已经进入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但是财产尚未处
置完毕前。当然,实践中也有部分虚假诉讼案件早于他案进入诉讼程
序或执行程序,这种虚假诉讼就更加具有隐蔽性,更不易鉴别。所以,
就民间借贷纠纷而言,当事人在一定期间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的,
则审判人员可对当事人系虚假诉讼产生合理的怀疑。
5.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
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就民间借贷诉讼而言,当事人基于对其利益的关注,往往亲自到
庭参加诉讼。在虚假诉讼案件中,为了避免露出破绽,当事人到庭率
较低,大多委托诉讼代理人单独参加诉讼,给法院查清案件事实设置
障碍。因此,如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诉讼,且当事人所委
托的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矛盾,则审判人员应对借
贷关系是否真实发生产生疑问。
6. 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
不符合常理
一般而言,虚假民间借贷诉讼过程具有合谋性和非对抗性。庭审
中,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不具有实质性对抗。被告要么只让代理人到
庭应诉,从而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清;要么选择还款期限、利息、违
约金等非关键细节进行辩解,并不否认原告诉称的基本事实。在此情
况下,审判人员就应警惕当事人的虚假诉讼性质。另外,虚假诉讼的
双方当事人一方面力图规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审查,一方面希望尽快
达到其诉讼目的,往往倾向于调解结案,通过诉讼调解的合法形式掩
盖其非法目的。因此,对于当事人之间诉讼的对抗不符合常理,且当
事人乐于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审判人员也应加以警惕。
7. 借款人的配偶或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
据的异议
虚假诉讼往往是为了损害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因此对其他人的利
益影响至为明显,而其他人也最关心这种诉讼的结果。例如,对于夫
妻一方在离婚过程中出于逃避夫妻共有财产分割的考虑,虚构同他人
的债务,并通过让债权人起诉的形式来达到其目的,在此情况下,夫
妻另一方往往会提出异议。对于夫妻一方能够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的,审判人员应考虑到此诉讼是否是虚假诉讼的问题。在虚假民间借
贷诉讼中,当事人往往通过串通的形式意图减少一方的责任财产,以
达到损害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利益的目的。就此而言,如果案外人的
其他债权人对此诉讼提出异议,则应引起审判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
只要是案外人的债权人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提出异议,则审判人员应
结合案件的其他事实加以综合判断。
8. 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采取相对公
平的交易方式。因此,如果当事人在纠纷中出现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则往往不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则,因此,该种情况应引起审判人员的注
意。在审理中,审判人员可以采用完全客观的认定方法,无需考虑当
事人是否具有低价转让的合理理由。亦即,只要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
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就应该引起审判人员的足够重视,并在此
基础上根据本条的规定综合判断是否构成虚假诉讼。至于何谓低价,
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
题的解释(二)》第十九条中对“明显不合理低价”的规定来加以认
定。因此,如果人民法院经审查发现当事人在其他案件中存在以地域
市场价或者交易指导价70%进行交易的情形的,则可以考虑当事人有
虚假诉讼的嫌疑。
9. 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无论是放弃其实体权利,还是放弃其程序
权利,均属于其对自己权利的行使方式,法律往往允许。但需要注意
的是,自近代社会以来,权利的行使往往负担有限制条件。就虚假民
间借贷诉讼的判断而言,当事人不正当放弃其权利,可能对他人的权
利造成损害,审判人员有怀疑其系虚假诉讼的正当理由。而对于不正
当的判定,应以可能对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作为其实质的判断要素,
不应将当事人是否认识到这种放弃会对他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作为考
虑的要件。
10. 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本条规定是一个兜底条款,对于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
的情形,需要通过审判实践进一步总结和补充完善。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发现有上述虚假诉讼可能情形的,
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
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
虚假民事诉讼。事实上,由于虚假诉讼是由当事人虚构的,或者是由
当事人所伪造的证据提起的,所以其在表象上往往存在上述情形的多
种。由于诉讼是虚假的,虚假诉讼所围绕的证据不可能是客观事实,
故不能形成证据链,因此也达不到证据链条上的法律真实,经常在借
贷发生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等方面存
在一些矛盾之处。至于如何确证构成虚假诉讼则需要审判人员基于具
体的个案情形加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