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9)

腰椎间盘突出症(9)

2.伸脊柱 (躯干) 的肌肉:主要有竖脊肌、斜方肌和臀大肌 3.侧屈脊柱 (躯干)的肌肉:主要有同侧的腹直肌,腹内、外
斜肌和竖脊肌。 4.回旋脊柱 (躯干)的肌肉:主要有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
腹外斜肌
病因
• 退行性变 • 损伤
• 遗传 • 妊娠Fra bibliotek病因1、椎间盘退行性变
• 青春期后人体各种组织即出 现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变。且长期或突然的较 大应力使椎间盘在原先退变的基 础上诱发椎间盘突出。
4、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 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是椎间盘膨出。
震等作用
椎间盘
• 髓核
– 位于中央部分 – 黏液胶冻样物
质 – 含水量高 – 抵抗轴向压力
髓核
正常负载
压缩
椎间盘
• 纤维环
– 间盘的外边部分 – 薄片组成 – 多层胶原纤维
• 30°倾斜 • 邻近层反向
• 对抗各方向剪力
纤维环 薄片
椎间盘
椎间盘
• 最大的无血管组织 • 营养来自终板的扩
散 • 扩散障碍导致椎间
人的一生中,70~80%有过腰痛的经历 腰痛的首次发作在25岁左右,35岁时明显40~
45岁达到高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因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
定义: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 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 和刺激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临床疾患。
脊柱腰段生理性前凸, 而骶段则后凸。
当直立活动时,各种 胸椎后凸 20°- 40°
负荷应力均集中在腰 骶段,尤其是两个相
反弯曲的交界处 。 腰椎前凸 30°- 50°
骶骨后凸倾斜
生理弯曲形成的过程
腹肌 前纵韧带 (髓核)椎体(纤维环) 后纵韧带 (关节突)(神经根)椎
管(硬膜囊)(黄韧带) 棘间韧带 棘突 棘上韧带 背肌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规范化培训系列讲座
时 间:2017-7-11
1886年,Kocher首次发现了椎间盘突出。 1911、1922年,Middleton、Adson先后单例
报道。 1934年,Mixter和Barr通过CT检查才确定腰椎
间盘突出症为“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腰 椎间盘突出症开始为医学界所重视。
定义
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为诱因 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
髓核组织突出 从而压迫了腰椎内神经根、
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所致 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多发于青壮年,20-50 岁占80%
✓男性多于女性,4-6:1
✓多发于L4/5 L5/S1(90%)
✓腰痛(95%)下肢麻木 (80%)
解剖特点
颈椎前凸 20°- 40°
• 椎体 - L1 -L5 体积递增
• 椎弓根 – 比胸椎长和宽,椭圆形
• 棘突 – 水平,方形
• 横突 – 比胸椎小

椎间孔 增加

大,但神经根受压风险
• 椎孔– 大得能够容纳马尾和神经根
脊椎结构
• 关节突
• 脊椎峡部
峡部
关节突关节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椎间盘
• 椎体之间 • 上、下软骨板, • 中心---髓核 • 四周---纤维环 • 它起到滑动关节、减
• 其中椎间盘的变化发生较早, 主要变化是髓核脱水,脱水 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 和张力。
病因 2、损伤
较重的外伤或多次反复的 不明显损伤,尤其是旋转 暴力。
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
3、职 业
• 司机: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 • 重体力劳动:过度负荷 • 举重运动员:过度负荷 • 以上因素使盘内压力增高,加速
起点:第7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骶正中嵴、 髂嵴后部和第 10~12肋骨。
辅助练习:下拉弹性胶带、向后拉拉力器、 颈后引体向上和提拉杠铃等
3.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提肌 位置:斜方肌深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下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后伸。
菱形肌 位置:斜方肌深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内收和下回旋。
筋膜。 止点:胸椎棘突、颈椎和胸椎横突、
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
和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 使头和脊柱伸。 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如慢 起倒立中“吊腰、提髋、翻臀 ” 动作。 无固定时,肌肉的起止点两端 做相向运动。
躯干肌功能小结
1.屈脊柱(躯干)的肌肉:主要有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髂 腰肌。
髓 核 突 出 的 方 向
• 纤维环前方及两侧较厚,后 外侧薄;后外方缺乏后正中 韧带支持,属薄弱处。
• 后外侧亦是神经根离开硬膜 囊进人椎间孔的部位。
• 椎间盘突出可使硬膜囊和神 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
椎间盘变性突出
青年
退变性疾病的基础
老年
卵圆形
椎管演变
三角形
三叶草形
婴儿
成人
老年人
L1~2
上回旋、内收;中部肌束收缩,使肩胛 骨内收;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 上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 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 使头和脊柱伸。 儿童少年时期,发展该肌,可预防和矫正驼背。 辅助练习:提拉杠铃耸肩、持哑铃侧上举、扩胸如“飞 鸟 展翅”等
2.背阔肌
位置: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上部 被斜方航遮盖。
L3~4
L5
腰椎椎孔的形状
L3
L4~5
腰椎椎孔(管) 的形状
L5
腰背部浅层肌 第1层:斜方肌和背阔肌
第2层: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第3层: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
1.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部皮下,两侧相合成斜方形。 分上、中和下部肌束。
起点:枕骨后面,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l/3处、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近固定时,上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上提、
远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伸直。
腰背部深层肌
第1层:夹肌(头夹肌、项夹肌) 和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 和棘肌)
第2层:横突棘肌(半棘肌、 多裂肌和回旋肌)
第3层:枕下肌(头前直肌、头 外侧直肌、头后大直肌、头 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和头上 斜肌)、横突间肌和棘间肌
竖脊肌
位置:纵列于脊柱两侧。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和胸腰
盘退变
髓 核 的 可 塑 性
脊柱屈曲时,髓核体积不变 髓核移位—前屈髓核后移,后伸髓核前移
椎间盘的压力测试
故久坐及前屈负重者易患椎间盘突出症
站立位脊柱负荷如以100%计算,站立 前屈位可增加到210%,坐位为150%,坐位 前屈位可增加到270%。说明前屈位活动或 负重是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损伤的不良姿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