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
“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 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 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 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 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 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 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 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 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 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 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 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 戒》)
慢点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 果园杂记 • 葡萄月令 • 翠湖心影 • 昆明的雨 • 湘行二记 • 泰山片石 • 北京的秋花 • 林肯的鼻子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 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 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 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 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 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 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 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 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 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 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 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 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 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 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 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 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 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 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 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 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 国文学系。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 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 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 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 有深入钻研。
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 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 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 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 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 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 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 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 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 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
“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赵 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 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 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 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 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 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 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 处?------荸荠庵。”(《受戒》)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 美国短简
• 香港的鸟 • 谈风格
• 谈谈风俗画
• ‚揉面‛
“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 一点、家常一点。”“我非常重视语言, 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 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