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法律制度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中央:1、皇帝
2、尚书(汉成帝时,尚书下设五曹,三公曹主断狱;东汉时,尚书下六曹,其中两千石曹“主辞讼事”诉讼)
3、丞相
4、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西汉末年,专设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
*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三独坐
武帝时设置司隶校尉(监督京师百官)。
5、廷尉:汉代廷尉的主要职责(1)审理皇帝下达的“诏狱”(2)核审和平决地方审理不当或可疑的“断狱”。
黄老学说的核心:清静无为,要求统治者能够面对现实、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
2、儒术独尊与刑辅理论:
先秦儒学法律观和国家观的核心“天人感应”,派生“德主刑辅”(董仲舒的阴阳学说论证了德行关系)
董仲舒总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3、法律章句学(马融、郑玄)
2、《傍章》即《汉仪》,又称《礼仪》,汉高祖时期,共18篇。内容为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的礼仪制度及法律规定。
3、《越宫律》:——张汤制定,共27篇,是宫禁警卫的有关法律
4、《朝律》——赵禹所作,共6篇,诸侯百官朝会制度的相关法律。
二、令:
是一种数量多、范围广、针对性强而又灵活的法律形式。作为律的补充,统治者运用权力将自己的意志上升形成的法律规范,是在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产生的新的法律载体。
秦汉律学开创了以经释律的传统。
秦代法律答问标志着律学到的诞生
立法形式及内容:
一、律:(基本、统一的法典)
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
1、《九章律》:由相国萧何制定,汉代最重要的法典,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吸收秦律中的内容。共九篇: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刑罚总则)、(增加):户律(户籍、赋税、婚姻)、兴律(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厩律(畜牧、驿传)。
又称“决事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称“廷行事”。
刑事法律:
一、刑法原则:
1、上请制度(设立于汉高祖刘邦):指贵族官僚犯罪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须“上请”皇帝裁夺。
2、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时,允许一定的亲属范围内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刑罚。(直系三代及夫妻之间)(唐朝上升为同居相为隐)
民事法律:
所有权:先占原则
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私有财产族内继承、父母在世时就将家产均分。汉代已经出现遗嘱继承。
经济法律:
一、口赋和算赋:未成年、十五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
二、商事立法:均输平准法(封建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经济法规。)
三、抑商政策:武帝时,商人与有罪的官吏、逃亡的罪犯、赘婿等七种人,遣往边远地区戍守,称为“七科谪”。
令是律的重要来源: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汉令有其立法程序,由于操作性强,数量剧增。
三、科:
是对犯罪者科刑之意,是律令以外的刑事法规。具有律令同等的功能。
作用在于具体规范、禁约某种对象行为,是对律令的具体诠释和补充,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四、比:
指司法类推的行为。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断罪量刑。
汉朝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
一儒、法;从汉武帝起:独尊儒术
1、黄老思想:
先秦黄老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道法兼容,突出政治排除儒术。陆贾的“无为”理论,以道为本,秉承黄老。汉初黄老将儒家理论上升到与道、法并重的地位,揉入“仁义”学说,融儒、道、法三家为一炉,完成可供统治者选择的理论准备。
汉景帝再次修改。命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定《箠令》,对用笞刑的刑具和行刑的方法作具体规定:箠长五尺,根头一寸,末梢半寸,材料用竹,皆削平竹节,笞打人臀部,行刑中途不得换人。
**改革意义:(奴隶制五刑——封建制五刑)(由野蛮到文明的刑法转变)(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徒刑有期:“女徒顾山”——体恤女犯
地方:州、郡、县
二、诉讼制度:
1、告劾:告(自诉:当事人直接到官府告诉)劾(公诉:官吏请示司法机关处理的诉讼行为。)
2、诉权限制:(1)不准越诉(2)一般不准卑幼控告尊长(3)实行诬告反坐
三、审判制度:
1、鞫狱:对被告人的审讯和判决。辩告:诉讼审判过程中的程序,审理案件前官员要向当事人交代有关法律要求。讯:问。刑讯。读鞫:判决前,对审理获得的违法犯罪过程与事实加以归纳和总结,向被告宣读其内容。(而现代指宣读的过程)
二、刑名:
1、废除肉刑:“缇萦上书”
汉文帝诏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定改革方案。……P120
五年徒刑——黥刑;笞三百代替劓刑,以笞五百代替斩左趾,斩右趾则改为弃市。
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封建社会笞、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保护了社会生产力。
*班固评论:外有轻刑之名,实则杀人。
知识串联:见秦朝审判制度。
2、乞鞫:宣布判决后,犯人及亲属对判决不服,允许请求复审,也就是上诉。
3、上报:对疑难案件,汉代创制一种疑狱平议、上报复核制度,即“奏谳”。
4、录(lv\)囚: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询问和核实,监督和监察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平反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
(3)影响:通过经义向法律渗透,宣言了儒家的法律观念,使儒家经典法律化,符合汉代统治者建立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推动律学发展;审判原则修正;促进法律儒家化
6、秋冬行刑:
“顺天时”;不误农时;给了录求制度时间。
5、春秋决狱:
(1)起因:“引经决狱”“经义断狱”。祖宗之法不可变,法律难以重订;完备法典不能在短期内制定。
(2)春秋决狱的主要法律观点:无主观恶性的犯事者从轻处理。
首先,原心定罪。(弊端:1、罪同而论异,造成司法随意性;2、儒家经典简约而深奥,缺乏法律条文确定性和明确性,以至于出现对法律的适用和解释牵强附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