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
1、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以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久经战乱后必须恢复社会经济,所以从长治久安考虑,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同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预防犯罪的功能效应。

2、“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步完成了思想上的更化,由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向“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思想转化。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指导思想,即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

这一思想成为贯穿两汉的重要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影响封建后世两千余年。

立法状况
1、汉律六十篇的制定
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组成了汉朝主干法律,构成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2、西汉武帝以后立法的重要变化
一改汉初省刑减赋的做法,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国家镇压职能的法律。

出现了删繁就简到由简到繁的复杂变化。

3、东汉立法的重要变化
东汉政权初,多次下诏释奴减刑。

光武帝以后各朝,重新走上繁刑峻法的老路。

法律形式
1、律:刑律一直为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起到了国家大法的作用。

2、令:是皇帝诏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人物发布的临时命令,灵活而有效能。

3、科:是一种单行的刑事条例。

4、比:与近代的类推相似,即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案件时,须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经过推理最后作出判决。

行政法律
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汉承秦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之掌握国家中枢大权。

汉武帝后开始有所变化,至成帝、哀帝时,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所替代。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郡为汉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以郡守为长官。

县是郡下一层行政机构,也是封建国家基本行政单位,以县令为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乡、里是县以下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至东汉末年,州被确立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统管属下郡县,从而使行政机构由原来的两级改为三级。

汉朝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立的政治局面。

职官管理制度
1、职官的选拔与任免
汉初选拔官吏以“功之高下为先后之次”。

汉朝最先实行察举制度,即根据皇帝诏令,由中央或地方长官负责选贤举能工作,由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

如知而不举,官吏要受到免职处分。

2、职官考课与奖惩
主要通过上计的方式进行考核。

3、监督与弹劾制度
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向全国派遣“监御史”,加强地方行政监察。

丞相等高官违法乱纪者,御史大夫有权向皇帝提出弹劾。

刑事法律
主要罪名
1、侵犯皇帝权力、安全与尊严方面的犯罪
(1)矫制、矫诏罪;(2)废格诏令罪;(3)阑入和失阑罪;(4)犯跸罪;(5)不道罪;(6)不敬、大不敬罪;(7)僭越、逾制罪;(8)祝诅、巫盅罪;(9)腹诽罪。

2、危害专制集权方面的犯罪
(1)“左官”罪;(2)“附益”罪;(3)“阿党”罪;(4)“酎金”违例罪;(5)“事国人过”罪。

3、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各类犯罪
(1)首匿与通行饮食罪;(2)“篡囚”罪;(3)盗窃与盗伤罪;(4)持质罪。

4、惩治官吏渎职犯罪
(1)“沈命”罪;(2)“见知故纵”罪。

文、景帝刑制改革及其社会价值
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正式下诏宣布废除肉刑。

同时宣布废除野蛮的宫刑制度。

2、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在文帝改革刑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废肉刑的过程。

使残酷的碎尸刑废除,代之以弃市死刑,使死刑种类与方法进一步规范化。

规定笞杖尺寸等及笞打部位与行刑程序,深刻地影响到后世。

3、刑制改革的重要价值
顺应了历史潮流,使得刑罚手段开始由繁苛野蛮向简缓与人道主义的方向发展,为隋唐新五刑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改革后的刑罚制度
1、死刑:(1)夷三族;(2)枭首;(3)弃市。

2、徒刑:种类繁多,不少犯人被过度劳累致死。

3、徙边:即把重刑犯流放到边远地区服苦役戍边。

4、禁锢:即采取决绝的方法,永远不许某些人为官从政。

5、罚金:对轻微刑事犯罪的一种处罚方式。

6、赎刑:汉朝允许某些犯罪以钱赎刑。

刑罚适用中的创新
1、上请原则
即通过请示皇帝对犯罪官贵给与一定的优待。

2、恤刑原则
对老幼残疾等人宽待处理。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家庭成员相互隐瞒犯罪,一般情况下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伸礼屈法,法律儒家化在刑罚适用原则上的反映。

民商法律
民事法律
1、傅籍制度
汉代的傅籍制度相当于秦代的名籍制度,用以解决关系人身份与权利义务问题。

“男子二十始傅”,即年龄在二十岁的男子傅籍后,就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

2、所有权制度
颁布《田律》等,严格保护封建官有和私有土地所有权,保护民田自由买卖与继承。

官田严禁交易买卖。

3、债权制度
重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规定借贷必须立“券书”,并规定归还日期。

汉律还规定了限制高利贷的条款,不得“取息过律”,以防高利盘剥激化社会矛盾。

4、封建婚姻家庭制度
维护“夫为妻纲”的信条,保护以夫为中心的婚姻关系。

实行“七弃”“三不去”制度。

5、封建继承制度
特别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

财产继承上采取诸子均分的形式。

同时规定女子也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商事法律
1、农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2、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3、市场交易与商事立法
4、金融财政立法
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构
汉朝承袭秦制,皇帝仍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大的司法审判官。

凡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均报请皇帝“裁决”。

汉朝仍以廷尉为中央司法长官,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即所谓“诏狱”,以及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

中央负责法律监督的长官,西汉为御史大夫,东汉为御史中丞。

2、地方司法机构
汉朝和以往相同,地方实行行政与司法合一体制,分为郡县两级。

郡守下设“决曹椽”,协助郡守具体审理案件。

县令下设“曹”,协助县令具体审理案件。

汉朝地方审判机关司法权限比较大,郡守县令不仅掌握案件的批准权与难案的上报权,而且掌握死刑案件的判决权。

诉讼审判制度
1、诉讼制度
(1)起诉制度。

汉朝起诉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另一种是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并提起诉讼。

前者称为“告诉”,后者称为“举劾”。

严禁越级告诉,更不能直接向皇帝告诉,违者要受到刑事处罚。

(2)拘捕制度。

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不必经过侦查过程,也不论证据是否确凿,都可以先行逮捕。

2、审判制度
汉朝对被告的审讯,称之为“鞫狱”。

审判的基本方法仍采用西周以来的“五听”审判方式。

汉承秦制,确认刑讯手段的合法性。

判决作出后,应向被告和亲属宣读,称之为“读鞫”。

判决宣读后,被告及亲属表示不服判时,可以申请上诉复审,称之为“乞鞫”。

上诉期限一般为三个月。

3、《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即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大义审判刑民案件,而不是依据汉朝法律审理案件。

从而使汉朝司法审批制度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司法机关依据法律实行一元化审判,转变为既依据法律、又依据儒家经典大义实行二元化审判。

《春秋》决狱依据“论心定罪”的原则,在犯罪构成上偏重于主观方面认定。

致使审判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擅断性。

监狱制度
1、监狱设置
汉承秦制,中央监狱置于廷尉寺管辖之下,负责关押皇帝直接交办的案犯。

地方监狱附设于各级地方行政机关。

2、监狱管理
汉朝重视监狱管理,日给囚粮并按季更换囚衣。

八十岁以上老人等可以不带刑具。

3、录囚制度
录囚制度,是汉朝建立的有关狱政监督的重要制度。

它由上级司法机关派遣官吏,通过对在押犯的复核审录,监督下级司法审判以及纠正冤假错案的制度。

法制状况
总体上看,汉朝盛世法备,统治阶级接受农民起义的教训,改弦更张,强调自我约束,采取开明专制方针,实行缓和阶级矛盾的社会政策与法律措施,很快由乱变治,取得良好的治世效果。

同是汉朝,也出现过乱世峻法,冤狱丛生,法制败坏的情况。

如东汉末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