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程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摘要] 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
历史问题情境是由新的、未知知识、学生主体认知需要与学生主体认知可能性等要素构成。
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形式多样、因人而宜的问题情境,并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几种关系,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使新课程改革目标落在实处。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发展内在需要情境创设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历史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的愿望。
”历史教学究竟需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
笔者在多年的初三历史教学中得到些灵感,认为“情境”作为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点之间、历史与生活之间的理解,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途径;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历史教学中只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不重知识
和技能培养的弊端。
从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那么,情境创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认为,要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该明确以下几点:要有真实性。
是指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即一件历史事件叙述“应该真实地再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史实。
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客观现实,历史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谁也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反之,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不符合开设历史教学的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更严重的后果是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知识,误导学生的认识和思维。
要有历史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历史课了”。
首先,情境创设要有“历史味”,紧扣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随意生活化。
其次,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要有发展性。
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
需要增强主观感受的学生,可以多用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需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创设表演情境;需要在认知上深
化的学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这些情境方式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激发其积极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考的火花,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获得更有效的学习。
要有吸引力。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创设各种各样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问题意识,启迪历史思维。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注重从形式上去“吸引”学生,使情境“变味”、“走调”,失去应有的价值。
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内容情境的趣味和挑战性,那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历史的现状。
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使其对历史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因此要努力使情境创设得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要有生活性。
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
把历史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历史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历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宗旨。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素材,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创设尽可能多的历史人文环境,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融为一体,使学生仿佛置身其境,学习热情肯定会提高。
学生肯定会饶有兴趣地提出很多有关真实生活的问题,进行很好的交流,并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到自己确实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为现实服务,获取信息和完成任务,自然就会产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学生在有情境的活动中学习历史,就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历史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
而这些都必须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实”情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双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