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 一.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 弗洛伊德的三重心理结构

❖ 意识

❖ 潜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

❖ 门厅(无意识) → 守卫(前意识) →接待室(意识)

❖ 二、三重人格结构系统

❖ 本我(id):无意识→ 生物进化的产物→性本能冲动→快乐原则→人的生物禀赋的心理代

表 ❖ 自我(ego):前意识→ 社会的产物→居间者与调停者→唯实原则→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

的结果 ❖ 超我(super-ego):意识→ 道德伦理的产物→ 理想者与良知者→理想原则→社会活动的

产物→文化传统的传播媒介 ❖ 三者平衡个性正常发展;三者矛盾个性受阻。

❖ 第二节.精神批评的主要内容

❖ 1.文学的本质与特点: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学是痛苦的产物,“苦难出诗

人”、愤怒出诗人,“苦闷的象征”,“发愤著书”,“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幸福的人从不会幻想,只有那些欲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欲望可分为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作家是“性欲上的超人”,往往直接依赖性生活获得刺激。“升华”借用来比喻自我冲动在文学创造中的表现,提升转化为更富社会价值的东西。)

❖ 2.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精神病的同道与艺术家的白日梦

❖ 作家与精神病人之间的相似性:脱离现实进入幻想,二者都是一流的人物。文学创作过程就

是作家的白日梦。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能够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人则被自己的幻想所主宰;一者能入能出,一者能入不能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文学创造也是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解释梦有利于解释文学,研究梦也有利于解释梦。真正的艺术家是在醒来时做梦的。

❖ 3.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分享作家的幻想和揭示“俄狄浦斯情结”

❖ 创作和欣赏一样,都和性的本能欲望有关。在欣赏中美的享受来自于性欲的满足只有满足了

这种欲望,观赏者才能引发出心灵深处巨大的快感。文学欣赏主要分享作家关于本能欲望的幻想和自我本能的享受,文学批评主要是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本能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为乱伦发明了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适性。

❖ 第三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渊源与影响

❖ 1.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

❖ (1)弗洛伊德(1856-1939)是科学遗产的继承人。1859年,达尔文《物种的起源》出版—

人具有动物本能。1860年,费希纳创建了心理学科—人的心理可以科学分析。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心理动力学。 ❖ (2)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的发扬者。迷狂说—卡巴尼斯的意识等级结构—哈特曼的《无意识

哲学》1869年出版。浪漫主义作家的贡献。

❖ 2.精神分析文论的世界性影响

❖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卡夫卡、托马斯.曼、詹姆斯.乔伊斯、戴.赫.劳伦斯等;对20世纪的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郭沫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流派。(美)莱昂奈尔.特里林、卡尔文.S.霍尔、伯纳德.派里斯/(奥)托.兰克/(法)雅克.拉康、让-保罗.萨特/(英)欧内斯特.琼斯/郭沫若等。

❖ 3.精神分析的贡献与局限

❖ (1)两大贡献:A强调无意识心理在创作和批评中的作用,把文学艺术的生产归结为性本能

是弗氏的独创;B“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是对《俄》《哈》研究和整个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 ❖ (2)最根本的局限: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正是这一原因使荣格与他分道扬镳,也招

致大多数批评家的批评否定。

❖ 第四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案例分析

❖ 1.《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 2.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 3.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段

❖ 4.《金锁记》:曹七巧在无意识中沉沦与挣扎

❖ 5.《西厢记》:崔莺莺的娇羞与愿望

❖ 《俄狄浦斯王》与弑父情结 ❖ 1.精神病患者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使儿童难以取舍而致疾患。 ❖ 2.神谕的不可抗拒性和灵验性(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娥卡斯忒;两次警告(国王与国人)、两次求助神谕(注定杀父娶母,必须离开;杀国王的凶手被驱逐,瘟疫就会停止),解答斯劳克斯之谜与瘟疫流行) ❖ 3.神的意志与人的努力之冲突(伊娥卡斯忒以梦安慰他:¡°过去有许多人梦见娶了自己的生母。/谁对这种预兆置之不理,/他就能过得快活。¡±) ❖ 4.俄狄浦斯情结(Odipus complex)与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弗洛伊德) 1.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研究(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死本能常常占上风) 2.作家的癫痫类似于死亡(发病时昏睡如死亡,对死人的认同;希望死去的是父亲。父亲的被杀引起对死亡的恐惧;卡拉马佐夫被杀与此有关) 3.“俄狄浦斯情结”与人物乱伦欲望之关系(老大德米特里→色艺惊人的妓女格鲁申卡←老卡拉马佐夫;老二伊凡→ 德米特里的未婚妻

卡德琳娜;德米特里涉嫌被铺,伊凡指使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仆人杀死父亲) ❖ 4.¡°弑父¡±是典型的基本原罪。(男孩与父亲的关系是一种¡°暧昧含糊的关系¡±,心理

上爱恨交加、羡慕与嫉妒并生。男孩想取代父亲,父亲以阉割惩罚儿子。为了保住男性特征必须放弃杀父娶母的念头。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深处的欲念就是犯罪感的原始基础) ❖ 总之不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还是人物的犯罪都是一种自我惩罚:当事人在巨大的犯罪感

中寻求快感,¡°弑父¡±使人类和个体成为祭品被送上命运的祭坛。 哈姆雷特与弑父者 ❖ 1.关于哈姆莱特(hamlet)复仇迟疑不决的性格与弑父心理(苍白的思想麻痹了行动的力量;神经衰弱症患者;这些都不能圆满说明问题。) ❖ 2.他可以做任何事杀任何人就是不能杀死杀父夺位娶母的仇人—叔叔。这是他童年梦幻欲望的曲折反应与投射。(他是一个歇斯底里症患者、性冷淡患者——与奥菲丽雅的谈话可证;《雅典的泰门》与之相关) ❖ 3. 性冷淡越来越强烈的侵蚀了莎士比亚本人的精神。(居丧期间禁欲、早夭之子取名为哈姆奈特hamnet,《哈》处理的是儿子与双亲的关系;同期的《马克白》与无子主题有关)

❖ 《罂粟之家》:败德淫荡的所在。罂粟花香如同从每个人无意识深处流露出来的祸水,污染

了整个枫杨树村。地主刘老侠(残酷精明)——杀父并娶其姨太太,本土化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沉草(纤美瘦弱、心烦意乱怅然若失)——刘老侠之子,为翠花花与长工陈茂所生——羡父又憎父。羡父,渴望权力想取而代之;憎父,害怕阉割而逆来顺受。“阉割恐惧”使之倾向于女性,又必须屈从于阉割。这样两种情结的纠结注定他的自虐命运。刘老侠的残酷和暴烈使得沉草的“超我”成为“施虐狂”,“自我”成为“受虐狂”。在吞

❖ 食鸦片中成为命运的祭品。一旦得知陈茂为生父并奸污了姐姐刘素子之后,态度极端变化。

被压抑的性无意识是他的恨发生转移。对姐姐的依恋成为恋母情结的变形。这样,“杀父娶母”得以成立。沉草两枪分别打在陈茂的眼睛与裤裆上,“阉割恐惧”以反阉割的形式出现。结果是胜利喜庆之后是悲痛哀悼,是对生命的绝望与自我否定,对死本能的快感。(沉草梦的解析、白痴演义、刘老侠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刘素子的“恋父情结”、陈茂身上的“力比多理论”、罂粟田与衰草亭子的性象征意义等皆可以解说)

❖ 《金锁记》与精神分析

❖ 1.曹七巧的三重人格(情欲的、金钱的、伦理的→本我的、自我的和超我的)

❖ 2.对自己兄嫂的爱恨交加(本我压抑了自我,成为强大而邪恶的超我,曹家把曹七巧嫁给了

瘫痪的季二爷) ❖ 3.曹七巧在季家的遭遇(爱情的→金钱的 →家长的 → 毁灭的)

❖ 4.变相的“恋父情结”和“弑母情结”(善待哥哥,羞辱嫂子,独占儿子,逼死媳妇,剥夺

女儿的爱情)(张爱玲本人的遭遇“恋父情结”)

❖ 《西厢记》与精神分析 ❖ 1.张生借住西厢的无意识流露(意外的收获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2.崔莺莺相约西厢之后的爽约与“赖简”(多情与“无情”、心事与家规) ❖ 3.红娘两厢传情的替代性满足(与张生的接触以及事成之后的“登堂入室”) ❖ 4.老夫人不满之后的无意识分析(节欲与节哀的双重控制) ❖ 5.剧作家大团圆结局的无意识心理流露(美梦的替代性满足、落魄弟子与天仙美艳,才子佳人故事背后的心理情结:功名富贵与才色具备的完满心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与精神分析 1.无心插柳柳成荫与心有千千结(中年贵妇人与陌生青年男子的奇遇记) 2.孀居禁欲与渴望激情(42岁的她在赌城蒙特卡罗偶遇24岁的青年赌徒,一双迷人的手与内心的欲望) 3.赌博与手淫的暗合(赌博是手淫的替代性满足,遭受禁止之后的发泄与满足) 4.“妓女”形象的误读与禁忌的突破(“恋母情结”的意外实现与“恋父情结”的奇怪结合;“儿子与情人”,读者心理的期待与文学的无限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