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理论探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与文艺批评刘安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2期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评论家们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

同时,也是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现实而有趣的问题。

可以说弗洛依德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评论的视角,为文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将从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批评两者的关系着手,着重探讨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艺术批评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弗洛伊德对西方文学艺术的主要贡献。

遇合磨合离合——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毛正天;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年02期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发生、发展,走过了与"五四"文化革命的激情遇合和三、四十年代的与主潮文艺美学疏离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历史品格。

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与扬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张俊梅; 学理论, 2011年04期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混乱的,但却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虽然后世的精神分析家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但无人放弃他的无意识理论。

而无意识理论经过荣格、拉康等人的扬弃与发展,内容日益合理丰富,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到集体,对精神分析、文学创作、文学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的引入——新时期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金生翠; 河西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新时期文学把它无所不至的笔触伸向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描摹人情风俗的变迁的同时,旨在揭示人的广阔无限的心理活动奥秘。

这一点使得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文学之间有了可以交流的更大空间,因此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范畴研究分析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心理,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新时期文学的实际,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新时期文学特有的心理蕴含和精神价值。

“俄狄浦斯情结”之理论探讨:(资料来源:中国期刊网2006—2010相关文章)命运·过失·情结·仪式——关于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争论杨振喜; 黑河学刊2010年11期《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其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根源一直是古希腊悲剧研究领域一个有争议的美学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归纳起来,最有影响的是以下四种观点:"个人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自身的过失、俄狄浦斯情结、替罪羊仪式和弑君仪式"。

试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哲学意蕴白新欢; 兰州学刊, 2008年06期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

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

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文学批评实践诸问题姬莉; 文学教育(中), 2010年08期将"俄狄浦斯情结"引入文学领域,是弗洛伊德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大贡献,然而,他的理论招致的非难几乎和他赢得的赞誉一样多,即使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他的观点也在不断进行新的阐释。

拉康从语言学角度重新解说"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文化学派的弗洛姆则借鉴了巴霍芬的理论反驳"恋母说"。

而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多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单部文本;二、立足于文本的分析,兼顾"俄狄浦斯情结"文化适用性的考察;三、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

论文在介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对批评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评价,期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能更深入地展开。

“俄狄浦斯情结”之作家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刘丽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03期弗洛伊德曾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论司汤达的俄狄浦斯情结秦春光; 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司汤达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可以从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得到有力佐证。

从上述两方面分析其俄狄浦斯情结的抑制、转移和升华过程,认为这种情结是司汤达对母性疯狂迷恋的审美诉求,也是触发其艺术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

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恋母情结吴光蔚; 张亚男;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国19世纪颇具争议的作家爱伦.坡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恋母情结,并结合他的生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他的作品。

卡夫卡作品与俄狄浦斯情结李满意; 兰州学刊, 2009年03期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

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

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俄狄浦斯情结”之作品研究:潜意识对话:福克纳与弗洛伊德的文学渊源——以《喧哗与骚动》的心理学阐释为例王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浅谈《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苗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11期《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比较经典的著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多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其中的母子感情。

本文通过一定角度例证,说明简单套用"俄狄浦斯情结"来理解这部作品是不恰当的。

论《狮子王》、《王的男人》、《夜宴》对《哈姆莱特》的改写——以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改写为中心李大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4期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德的哈姆莱特阐释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会。

“俄狄浦斯情结”之中国文学语境: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神话《夸父逐日》新解程坤秀;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神话《夸父逐日》,由于《山海经》中的不同记载,有着许多争议不一的解读,对夸父的定性也多少带有政治、功利色彩。

如果立足于神话自身的性质,比照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反观中国神话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就会得出一个符合神话内涵的结论:夸父是人类早期天性具有"恋母"情结的儿童。

贾宝玉“恋母情结”的泛化与错位高时阔;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

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

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无意识结构解析邵明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5期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意识是与人的理性自我相对立的,它与人无意识中的性欲望相关联。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郁达夫的创作能够让读者看到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构架,其中暗合了精神分析学的若干理念,分析《她是一个弱女子》将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意义。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雷雨》戴菊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曹禺于1933年创作《雷雨》,评论家已从很多角度分析过这个剧本,在特定时期,人们曾把《雷雨》主题定位为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本文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这部曹禺心中的叙事诗,认为人格三重结构,俄狄浦斯情结,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在《雷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夜幕下的伊甸园——从精神分析学看王安忆的创作探索刘学明; 赵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06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创作进入探索期,她的“三恋”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不少批评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看到其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形态、性别差异乃至女性意识等等。

笔者拟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解读王安忆的这一系列作品,探究作品中蕴含的复杂内涵。

论余华部分作品中的“弑父”情节闫加磊; 陈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

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试论刘恒小说《伏羲伏羲》中两代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李昌燕; 张静;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年12期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如果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它凸显的是两代人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

刘恒将西来的“恋母情结”作了一番改造,使这种以文化和艺术的面目出现的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沾染了更多的中国本土化色彩。

一、两代人的行为叙述20世纪40年代,小地主杨金山为了传宗接代,以二十亩地换来了小他三十岁的王菊豆,求子心切又性无能的杨金山对其百般虐待,他的侄子杨天青却与菊豆私通生得一子,取名天白。

杨金山死后,天白发现隐情与“堂兄”不睦,致使天青裸溺水缸中。

弑父模式\恋母情结在此对文本中父权文化统治下的畸形婚恋观的折射,触及了社会属性主导的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创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