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与问题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与问题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讨摘要: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学习概念的提出,任务型教学掀起了一轮研究和实践的高潮。

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入手,介绍了任务的概念和特点、任务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教学;PPP型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应用;优势;问题Abstract::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roposed in“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quirements”,which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is becoming a catchwor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circl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describing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sk,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BLT.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BL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teaching.Key wor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he 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application; advantages;problems一、前言回忆起我学习英语的经历,从上中学接触英语以来,到上大学,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注重的是语法,强调的是翻译,追求的是高分是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中学尤为普遍。

我虽然没有正式做过学校老师,但是我强烈地不赞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果在中学时期为了考大学,可以多注重语法能力,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却不能再这样了。

当今社会对具有外语能力,特别是外语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大学,它是向国家培养造就可用人才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哑巴英语”学生,也不是高分低能学生,而是英语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以重点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的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势必要改革这种只注重知识输出的教学模式。

在跟随着杨晓老师学习了英语教学法这门课后,感觉思想上大有收获,对存在的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更加清楚明了。

结合自己以前曾经做过家教老师的经验,认真思考了“如果是让我教大学英语,我会用哪种方法去教?”这个问题,我认为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本身优势比较胜任。

当然每种教学法都存在着其局限性。

要根据所教的对象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法或有重点倾向于选择某种教学法,其他作为补充手段。

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研究人手,介绍任务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同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1、任务的概念和特点。

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任务,因此,“任务”这个关键词必须搞清楚。

不同的学者和语言学家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任务有着不同的理解。

Willis认为任务就是活动,学习者以交际为目的,并通过使用目标语来达到某个结果。

与Willis 的定义相比较而言,David Numan对任务的定义则与教学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即: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

这一定义体现了前文所提到的交际法和二语习得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并与之不谋而合。

Skehan则综合了各家所言,认为任务是一种活动,但在这种活动中意义是首要的,且有某些交际问题需要解决,与真实的活动有某种联系,以结果作为任务的评价。

笔者认为,Skehan对任务的定义突出了任务的特点,概括了任务的整个过程,并体现了任务的载体作用,突出了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目的和意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务型教学模式区别于别的交际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特点在于它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谈到任务型教学时,许多教师说它并不同于课堂上的练习,练习侧重于形式,并要求严格控制语言,其被评估的标准是语言形式的好坏,而任务侧重于意义,被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完成。

2、任务教学法的概念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以计划和操作为其中心内容。

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语言意义的传达,注重语言的学习过程。

语言运用的目标有三个方面: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

语言的流利性与语言的意义有关,而语言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则与语言的形式相联系。

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工学院、法学院等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科有40%的课程采用这种方法或类似的方法组织教学。

美国的应用语言学家Nunan 认为, 以任务为中心的任务语言教学法应该是: 以意义为中心;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 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 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 即完成问题的解决; 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三、任务教学法的渊源和特点及理论基础1、任务教学法全称是“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这一教学法思想为指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

任务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较为盛行的教学思想———交际法,其观点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和交际,因此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

当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Wilkins 的结构加功能模式、Widdowson 的交互式模式、Candlin 的学习者产出模式以及Prabhu 的以任务为基础的模式等。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任务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的重视,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迅速地广泛盛行,很快被大家所运用,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呢?(1)我们这些学生在过去初高中接受教育时,教师教学大多使用ppp (a.presentation b.practice c.production)教学模式。

而在任务型教学中,前两个步骤被放在次要地位,而第三个步骤越来越被重视,显然,这样就给了学生众多参与的机会,活动越来越多,学生就可得到更多的合作、交流、讨论、思考的机会,学生的能力无意识地就提高了。

从表面上看,似乎任务型教学是把ppp教学模式颠倒过来,即学生先表达,后练习语言点。

但是,ppp教学进行的活动都是练习,侧重于形式,而任务型教学重在交际。

(2)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学生都要完成任务,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偶尔有一两项任务,两者主导思想从本质上就有区别。

(3)任务型教学强调尽可能延长学生时间来准备任务,很显然,有时间准备的任务比没有时间准备的任务要好,但尽量避免时间的浪费。

从任务型教学目的出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讲英语。

(4)任务式语言教学法正在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新选择。

2、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运用于职业教育了,而作为第二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发展及不断丰富、完善都得益于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等理论的支撑。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教学在经历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之后,上世纪60年代任知法开辟了一个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者的认知模式进行研究的新视角。

任知法强调在实际交流中习得归纳总结运用,此外,它还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以他们为中心,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海姆斯(D.H.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语言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法便应运而生。

它以功能项目和意念为基础,强调教师应呈现给学习者充分的语言材料和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习者主动地运用语言。

这样,任知法和交际法就为任务教学法从认知心理发展和语言社会功能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二语习得理论对任务教学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代表人物克拉森(Krashen)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其核心部分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强调: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内容足量、材料有趣、相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记忆或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习得才成为了可能。

可见,任务教学法在借鉴吸收任知法、交际法和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充实、拓展了自己的内涵。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显示出的优势与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模式相比,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出了鲜明的应用优势。

1、教学目标明确。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指“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这一英语教学过程,而“任务型”英语教学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在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时,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接近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以便完成学习任务。

在“呈现”阶段,教师通过情景把要学习的某个语言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并在老师的控制下,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这种语言形式。

在“练习”阶段,教师减少控制的程度,启发和鼓励学生对这种语言形式进行问答等练习活动。

当教师感觉到学生已经能够对所学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时,英语教学活动进进“输出”阶段。

“输出”阶段的活动形式可以包含“角色扮演”、“讨论”、“解决困难”等活动形式。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在语境中使用所学语言形式。

传统教学法,也就是俗称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多年来,大学,中学英语教师大多使用这一模式组织课堂英语教学。

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规则。

翻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读、抄、背,没有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