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春江花月夜》与《游春图》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游春图》北周末隋初—展子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所以,这首《春江花月夜》无论从艺术上还是自然上,都是美的。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被称为“孤篇横绝”。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又以月为主题。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汀、天空、枫树、花林、飞霜、高楼、鸿雁、思妇、游子等一系列的形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闻一多先生赞美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李泽厚认为“这首诗有憧憬与悲伤,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诗中的所有意象经由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诗意渲染和一系列动态的转换后,无疑构成了一幅幅动态流转的画面。

月华笼罩下的春江月夜,不失典雅,不失隆重,一幅纯净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体现出的是清幽的意境之美。

诗中的每一联都可以是一幅绝妙的丹青,都可以讲述一个动情的故事。

诗,从不束缚人们想象的步伐,一千个人就可以有一千幅春江
花月夜。

诗给人们的美是想象的,动态的,流转的,无穷的。

所有可看得见的意象有序排放在一起所形成的看不见得意境之美是诗歌美的典范。

很多的时候,诗的美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即所谓的“感觉”。

例如《春江》中,春、江、花、月、夜这本都是具体的事物,然而它们一起所构成的意境之美却是妙不可言。

《游春图》是北周末隋初画家展子虔所作。

描绘了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湖山佳境,意境十分优美。

人称此画是: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画给人们的美往往是直观形象的。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对象,虽然欣赏绘画也同样需要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是受固有的画面所束缚的。

《游春图》中所表现的春意盎然的景象靠的是画家的画笔、线条、色彩的勾勒渲染,在给人们直观形象的同时,又不能完全表现春天的动态之美以及画中游春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喜悦或激动)。

因此,绘画在反映事物的发展及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突破这种限制,莱辛主张绘画“就要选择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刻,使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宋朝诗人晁以道曾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与画的区别。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中国古人喜爱为画题诗了。

附:《春江花月夜》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谈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