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画的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敢 为 天 下 大 不 同
岭 上 白 云 同 我 笑
南 山 乐 山 题 画 诗
二:诗画异质: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性 诗歌:时间艺术和间接艺术 画 :空间艺术和直接艺术
诗 歌
时间艺术:诗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 度、距离 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 拟的自由度。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 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 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 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 间接艺术: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 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 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 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
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 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 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
•
总而言之:诗中有画,而不全是 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谢谢观赏!
同质性之一: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 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 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 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 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 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诗与画的关系
一、诗画同质: 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在宋代有很多人和苏轼的看法相 同,他们都强调诗画的同一性。像周孚说:‘东 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音。” • 在这些观点中,有的把诗说成是“有声 画”“无形画”,把画看作是“无声诗”或“有 形诗”。对欣赏者来说是在进行赏析活动中产生 了相似或者接近的审美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作 者在创作时创造出了能激起观赏者和读者共鸣的 同一性的审美意象,是作者运用形象的思维把诗 融入绘画之中,把画也融入到诗中,这样使得我 们感觉到诗与画具有同质性。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映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诗中有画
主要体现:
山水诗和叙事诗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 • •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同质性之二: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
题画诗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 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 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
画
空间艺术:绘画凭借线条和颜色,描绘那些同时并 列的物体,诗通过语言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 的事物,即画写定型,诗写变化 直接艺术:绘画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绘画想 要表现什么,是直接在画中画出来的。
•
大多时候,诗是 说得出,画不就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