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

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

山东孔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孔子文化,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及代表,其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历史留给中国的最具世界性的文化品牌,是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名片,二千多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东方乃至全世界,特别是日韩及东南亚已形成了鲜明的儒家文化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归功于儒家文化。

孔子文化产业主要是对以孔子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一种产业。

它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文化、教育、学术、出版、旅游、商贸等各个领域,作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发祥地的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对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有力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省孔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山东不仅是孔子的故乡,而且还是子思、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学大师的出生地或从事游说、讲学、著述、布政的主要地域,历史遗迹众多,传统文化气氛浓厚,向称齐鲁海岱雄区和孔孟礼仪之邦。

为充分发挥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给全省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围绕孔子文化下功夫、做文章,积极推动孔子文化产业这一新型产业形态发展。

(一)以曲阜为龙头,塑造孔子文化品牌新优势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曲阜提出“争做山东排头兵、全国创一流”的目标,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塑造孔子文化品牌新优势,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在曲阜集聚,折射着曲阜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中的担当意识。

2009年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业增加值25.3亿,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1.6%,2010前8个月,三孔接待中外游客256.3万人次,同比增长9.16% ,文化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是以孔子文化品牌为依托,以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旅游、会展、演艺等产业为主要内容,规划实施并形成了以孔孟文化大中轴线、明故城文化产业核心区、尼山孔子出生地朝圣区等“一条轴线七大片区”,以及儒家文化体验基地等六大基地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以图打破游曲阜只是看“三孔”的旧格局。

舞剧《孔子》首当其冲成为带动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的“龙头”项目,吸引了更多的中外游客涌进这座被文化所浸润的城市,改变了曲阜“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推进文化旅游项目由“白”到“黑”延伸。

二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建设,集成文化产业发展要素。

先后完成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孔子文化会展中心、新大成桥等工程;两家五星级酒店顺利推进,一批经济型连锁酒店入驻;新西兰庄园完成投资 1.2亿元,将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场所。

成立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公司,与省开发银行等确立战略合作意向,提报一批重点文化项目。

三是立足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四位一体”,一齐抓,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和特色旅游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展与孔子相关的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孔府餐饮等文化产业,打造寻根朝觐游、成人之旅等旅游品牌;孔子文化节、文博会、科博会、书博会的成功举办,成就了节庆会展品牌;推出大型舞剧《孔子》、《杏坛圣梦》、祭孔乐舞等演艺项目,形成了演艺品牌。

开发楷雕如意、竹简论语等文物复仿制品20大类300余种,出版儒家文化系列书籍、传统教育读物等360余种;102集大型儒家文化电视片《演说论语》以及《快乐国学》、《宝贝论语》等系列动漫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二)初步形成名人品牌优势,催动和壮大了相关产业、事业近年来,由于相关地区、部门的努力,孔子文化产业地位特别是其品牌优势得到一定提升,为相关产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形成了全省旅游热线的主要文化内涵和载体。

以弘扬孔子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技能相结合为目标的各类学校相继涌现。

计有山东孔子文化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远东山农大分院、孔子外文学校、大成足球学校、圣地学府等,壮大了全省学校教育的规模。

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众多,学术文化研讨、交流活动频繁。

近年来,中国孔子基金会、省儒商协会、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儒学文化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山东社科院儒学所,及济宁市、曲阜市等单位多次单独或联合召开海峡两岸或国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议,皆有效宣扬了孔子,宣传了山东。

专业文化、学术书刊、影像制品种类繁多。

计有《孔子文化大全》《、孔子文集》《、孔子研究》《儒学年鉴》等千余种。

以孔子文化为内容,为商标、标记,不断设计和推出新的文化、商贸产品。

除流行多年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孔府御酒、孔府菜系、传统工艺品外,近年更渐向着高文化、科技含量发展。

如金版《论语》,银版《论语》,石版《论语》,金版《文韬武略———〈论语〉及〈孙子兵法〉》及金箔、金质孔子像山东历史文化名人像等,均有较强观赏、收藏和市场价值。

(三)开始走向世界,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孔子既属中国,又属世界,居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一向为世界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民所景慕。

为此省内不少地方和部门都进一步加大了孔子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活动。

曲阜市古乐舞曾多次到新加坡等地演出;省外宣办组织的“孔子文化展”已在五大洲多国举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北京远大集团合作制作的金版《论语》及孔子金像,曾分别作为外交礼物赠送安南和李光耀,被联合国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

基于此,为办好2008年奥运,胜利承担起举办海上项目的任务,青岛市及时提出了“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的口号,这更充分显示了孔子文化的世界性魅力。

二、我省孔子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近几年我省孔子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其他产业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孔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归结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体制机制制约因素突出。

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

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承担起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

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未在集团化改革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

放松管制与加强管制出现错位现象。

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不平等矛盾加剧,文化产业发展仍然缺乏足够的公共力量的有效支持。

文化投资领域里的歧视政策,使得民营文化企业无法大展手脚,同时民营文化企业整体融资能力不强,无法和国有文化企业形成互补优势,使得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难以形成公共合力。

文化资源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我国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采用多重委托代理制,即由多个行业部门(如国家文物局、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海洋局等)由国家授权共同管理国家遗产。

致使各地国家遗产管理机构与旅游规划部门、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在关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上冲突不断。

如前几年曲阜发生的用水清洗“三孔”文物,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竞争、高效、统一、有序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行业、区域壁垒所导致的条块分割问题依然严重,发展环境依然不顺。

甚至出现为了追求发展的短期利益而重新启动传统体制和机制的情况,以及因改革滞后、政策供给不足而拖发展后腿的情况都有出现。

(二)组织领导有待加强。

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均由政府或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成立了领导小组或指导、协调工作委员会,或在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设立了发展、研讨中心,制定了规划,研究了政策,将其作为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来抓。

而我省文化产业、特别是孔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则尚未提到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现明显存“在三缺”:缺发展孔子文化产业的规划,缺专项有效政策,缺统一组织协调机构。

现有的对孔子文化品牌的管理相当分散,国家相关各部委、山东省、济宁市和曲阜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别进行着管理。

这就难免造成了不同立场和角度上的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进而形成实际管理上的相互掣肘,甚至出现利益丰厚处蜂拥而上、无利可图时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三)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宣传促销策略上对“孔子”品牌珍视不够,叫得不响,缺乏文化产业宣传及运作的鲜明主题。

以云南迪庆自治州为例,大张旗鼓地向世界推介“香格里拉”品牌,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热点。

该市年接待游客迅速从1995年的2.26万人次增至2001年的124万人次,7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35%,大大快于我省的发展速度。

相对之下,我们对“孔子”这个“比香格里拉”更有历史人文内涵、更具普世吸引力的品牌,则远未达到他们那种宣传促销的声势和力度。

(四)具体工作中存在重文化、轻产业,重景点、重产品,重政府组织、轻市场化运作的倾向。

这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思想观念问题。

不少地方办节、办会,尚处“于政府出面出钱、大家跟着过年”式重轰动效应、轻实际效益的状态。

引进开发、联合开发、股份制经营性开发,在多数地方才刚刚起步。

体制的催化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致产品开发思路窄,品种少,效益低。

近年我省孔子文化产业的发展,多集中在曲阜和省城。

而其它地方,则较为薄弱甚至还是空白。

固由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分布不均造成,但对孔子文化内涵理解不宽泛,对文化产业应重在产品开发、重在市场运作认识不到位,也是个重要原因,应认真加以克服。

(五)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在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我省孔子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从而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阻碍了这一产业的前进步伐。

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科技。

山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90万,从总量来看,居于全国前列,但从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具体到孔子文化产业的占比就更低。

从专业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人才群体,在全国闻名的文化产业实业家更是寥若晨星。

由于文化企业发展缓慢,吸引人才、接受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由于人才和机制问题的制约,相关文化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文化产业技术水平低,产品更新慢,文化产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也就难以支撑孔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发展孔子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发展孔子文化产业,不仅可繁荣我省经济,提高人民群众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而且对提升我省对外文化形象、加快全省改革开放步伐,都具有重要实在意义。

为此应切实注意抓好以下几点:(一)解放思想,树立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长期以来,我省文化产业意识淡薄,文化经营部门寄希望于政府增加投入来发展文化,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