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足,对发行人而言,债券市场融资成本总体低于银行贷款,因此能够实现融资是其第一关心的问题,对发行利率并不十分敏感。
而承销商有动力提高发行利率,以帮助其在分销过程中赚取差价。
也就是说,由于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偏高(主要在牛市),一、二级市场存无风险套利空间(一级半市场)。
二是丙类账户的风险管理约束不足。
丙类账户是拓宽市场广度的重要创新,极大的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
但丙类账户由甲类机构代理结算,而甲类机构没有动力对丙类账户实施监管,丙类账户从开户到结算基本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外进行。
隐蔽性为利益输送提供了通道。
三是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完善。
做市商询价制度尚不成熟,银行间市场大部分成交仍以一对一询价完成,透明度低,成交价格完全可以脱离现券的实际价值。
交易机制太过灵活,可以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也可以券款对付,加大了交易风险,给投机套利提供了方便。
一个成熟的债券市场必须有深度(存量大),广度(开放性,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高效率(快速交易)和债券市场高安全性等特征。
但单纯追求广度和高效率可能会丧失安全性,而保持绝对的安全又会令市场形同虚设,止步不前。
这个平衡的把握考验监管层的智慧。
预计未来,一级市场发行将愈加市场化,交易的灵活性可能收紧,丙类账户交易透明度将提升。
信用债簿记建档发行效率高,企业债未来也将主要采取薄记建档方式发行。
但当前利率决定博弈中,仍采用承销商报价估值机制,发行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话语权不够。
未来的改革中,新债发行利率参考第三方编制的不同信用等级利率曲线的权重将上升。
丙类账户的安排可能会有大的变动。
关键逻辑是要把丙类账户交易纳入监管视野之内,一方面也需要赋予其更多的权利。
只是,与此同时,还需增加其内控建设,交易透明等义务。
另一方面,还应将其交易纳入代理结构内控体系,比如丙类账户的买卖只能与代理机构自营部门进行;或者丙类账户只能通过做市商交易。
此外,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将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券款对付方式。
见券付款和见款付券模式虽然可能促成一些风险不对称的交易,但交易的风险太大。
监管对机构投资者内控体系建设将加强。
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市场上每只券都有独立第三方估值,部分机构也有自己的内部估值体系。
防范利益输送机构应当建立异常交易内控体系,并由监管机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