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T 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南振兴1田学斌2NAN Zhen-xing TIAN Xue-bin(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2.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050091)[摘要]本文讨论了当前刺激消费的诸种流行观点所存在的谬误,并对消费经济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力图为今后的消费经济研究和消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提高消费理论的科学性和阐释力。
Abstract: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false concepts of stimulating consumption,this thesis presents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some issues in consumption study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the consumption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consum ption econom ics so that the consumption theory can become more scientific and explicit.[关键词]需求不足刺激消费理论反思Key words:Insufficient demand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03)01-0070-05在刺激消费的研究中,时下流行的一些观点存在诸多谬误。
这些谬误有可能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和在实践中引发误导。
本文试对此提出反思并进行反省。
这些观点众所周知,甚至不必开列清单就可知其出处。
其实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这些理论研究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消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视角,以提高消费理论的科学性和阐释力。
这样的任务,笔者也许承担不起。
然而,抛砖引玉毕竟也有意义,故而提出浅见,求教于师长同仁。
一、形势判断之争: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对于我国经济近年来出现的主要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即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买方市场、过剩经济或过剩运行,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0、消费需求不足、内需不足。
但是,也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提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创新不足的观点。
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得出这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反映了理论起点和对现实理解的严重分歧。
不同的观点值得重视。
针对流行的/需求不足说0,薛兆丰(1999)提出质疑,所谓/需求不足0,其实是/产业结构不良0,也就是说,厂商降价有很大的障碍,转产也有很大的障碍,这导致了产品积压。
而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根本在于减少企业降价的障碍,在于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把资源从生产过剩产品的地方抽出来,转到市场需要的地方去。
0樊纲(1999)认为,/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定价不对的东西。
0这是批评供给价格过高,引致市场交易不振。
陈淮(2001)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明显阻滞。
0因为,所谓供大于求,无非是说供给价格高于需求价格,市场交易价格向任何一方靠拢都为对方所难以接受,市场交易也就无法实现。
茅于轼(2002)认为:/经济学假定人的欲望无穷,他永远不会满足。
需求不足一说正和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相背。
如果说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钱所以才不消费,那么为什么不去挣钱呢?......事实上,只要价格合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消费。
......所以现有的总需求不足的理论必须建立在人们倾向于不消费。
这太有悖于常理。
现在需求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在于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
0其实,供给与需求的充足与否,受制于资源、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观察到的需求不足,本质原因可能是供给的结构不合理、价格过高、缺乏经济自由。
如果资源能够实现充分自由的流动,交易费用能够降低,政府管制大幅度减少,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育,供求之间的关系不会是今天的状况。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首先是有效需求(总需求)不足,而不只是供给结构问题。
这个判断可以从消费市场状况、物价水平、消费率、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等方面得到印证和支持。
其次才是供给结构问题,而后者是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流行观点的谬误总需求不足的原因自然是两方面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范剑平(2000)的比较研究表明,最终消费率偏低是我国内需不足、进而导致长期增长率下降的一大隐患,而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
对需求不足的原因,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茅于轼(2002)认为,信用不足是造成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解决总需求不足就要从长期着手,而不是简单地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与茅于轼的分析方法不同,更多的学者是从收入分配、收入水平、收入差距、消费体制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原因,寻求对策。
其中,王东京(2000)的观点可能是比较折衷、也比较现实的一种。
他认为,通过扩大投资拉动需求,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解决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得双管齐下,并且重点应该放在刺激消费上。
我们应该考虑对扩大内需的重点进行调整,即从过去的刺激投资转到增加国民的收入上来。
针对我国刺激需求中采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张曙光(1999)认为,/凯恩斯主义有用但远远不够0。
他主张从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方面走出困境,对策是:利率市场化,发展民间金融,在放开中加强金融监管,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财政的透明度。
与顾海兵(2001)的观点相似,陈端计(2001)批评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主流观点,提出:/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强劲,只不过有效需求受到供给被动等强有力的限制;不是有效供给过剩,而是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供给被动而导致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抑制所致。
0事实上,所谓需求不足,是相对于供给而言的。
没有供给的参照,根本谈不上需求不足。
有些同志对于供给与需求此消彼长的关系,有着一些不恰当的忽视,往往执著于一端,或说供给不足,或说需求不旺,这是一种静态的眼光。
全面、动态地看,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而不是片面强调一方,忽视或取消另一方。
相应地,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也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样来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居民消费问题,就比较符合事实,也能有助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供求双方都可以改善,而且都有不同的制约条件、不菲的改善成本。
不能忘记,在形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组因素中,既有重要性的差别,也存在不同的排序,还有解决所需的时间长短和所需代价的区分,并不能完全等同或者完全替代。
指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问题。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符合这个要求,不是扬此抑彼,就是舍他取我。
理论上仓促草率,要想提出科学合理、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就十分困难。
像/刺激股市y启动内需0的观点在理论上就是可笑的,在实践上自然不可行。
首先,从总体上看,股市市场的/财富效应0不可能太明显。
其次,股市/资本效应0的发挥是以股价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性为前提的,而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前提条件。
希望通过刺激股市来推动经济增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们面临的任务不是进行人为的/造市0,而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施东晖等,2001)。
三、刺激消费研究中的理论误区消费需求是启动市场、盘活经济的发动机。
对此,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
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为了刺激消费就抛弃基本的经济学原则,放弃理论理性?我们是不是要把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扯到消费上来?我们是不是不再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后发状态而盲目地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今天当成我们的明天来搞刺激消费?我们是不是不必顾及到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只要刺激了消费就行?为了回应这些质疑,经济学者应当反省前一阶段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争论,以科学的眼光来剖析我国的刺激消费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
1.关于消费的决定。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无论其他因素有多少,持久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都是居民消费的基本制约因素。
脱离开收入谈消费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还要考虑到收入预期的重要影响。
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或增长产生悲观的预期,居民的储蓄率就会提高,消费倾向相应降低,即期消费就会减少。
在中国,一方面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居民存款居高不下。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
表面上看,居民的购买力并不低。
实际上,分析存款的结构就会发现,大量金融资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阶层出现明显分化的特征。
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对6部委联合进行的城镇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占总调查户8.74%的富裕家庭拥有60%的金融资产。
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表明,农村20%高收入户存款占农户总存款额的55%。
在城镇,1999年多部委完成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和支出不足100元的家庭占家庭样本的比例超过6%,规模已相当大(葛延风,2000)。
收入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 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又增加到0.458(2001年9月27日5中国经济时报6)。
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
由于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中低收入阶层的低,/从而带动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94%下降到1997年的81%0(刘文斌,2000)。
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提高。
如果考虑城镇各项改革(如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收费大幅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对市民收入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消费支出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起色。
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除与市民共同面对的制约因素(如学费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等)外,还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瓶颈制约,总体收入)))消费水平落后于城镇10多年。
这些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的因素,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减低了居民的支出意向。
这些事实,是我们进行消费经济研究的起点。
然而,综观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一些论著脱离理论基点,不顾实际情况,片面强调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基本制约作用,提出了/信用不足0、供给不足、供给创新不足、消费观念滞后、消费制度限制、消费成本过高等原因,并据此开出了不少药方,收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