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对点精选训练:热力环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对点精选训练: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1.垂直风速切变指数大,则大气垂直混合程度弱,空气对流不活跃。

读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小B.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大C.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大D.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2.下图为某地甲、乙两个小区从白天6:00到傍晚18:00的温升数据(与平均温度之差),甲小区的风速较大,乙小区的风速较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小区的热岛效应比乙小区明显B.甲小区早晚温度变化比乙小区大C.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D.风速大,加剧建筑群的热岛效应3.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的布局如下图所示。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重B.一年中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C.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重D.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4.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 a地温度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 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 s)垂直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5.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6.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 )A. 0点B. 5点C. 15点D. 20点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某日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示时刻( )A.②比③气温低B.④比③气压高C.近地面吹陆风D.③④间的风力比①②间大8.图中等压面的分布( )A.有昼夜变化B.出现在白昼C.导致气流方向②→①→④→③→②D.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结果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回答下面两题。

9.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D. 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m)”。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11.图中A、B、C三点气压相比较( )A. P A>P C>P BB. P A<P C<P BC. P C>P B>P AD. P A=P C=P B12.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 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B. 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C. 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D. 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13.C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B.偏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弥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4.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B.C.D.15.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与煤、天然气和核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使太阳光的热能被利用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

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16.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A.温室效应B.热岛效应C.绿岛效应D.狭管效应17.下列地区最适宜应用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是( )A.澳大利亚中部地区B.北美五大湖地区C.菲律宾群岛地区D.亚马孙平原地区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8.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19.此时,图中a、b、c、d四地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A. aB. bC. cD. d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吹东南风B. b处为上升气流C. c处吹西南风D. d处为上升气流21.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吹东南风B. b处为上升气流C. c处吹西南风D. d处为上升气流23.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4.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为冬季,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B.若为城郊环流,则c处是城市,d处是郊区C.若为夜晚,则c处是山谷,d处是山脊D.若为白天,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吹东南风B. b处为上升气流C. c处吹西南风D. d处为上升气流26.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处吹东南风B. b处为上升气流C. c处吹西南风D. d处为上升气流28.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中M点海拔为241米,N点海拔为480米。

读甲、乙两幅图,完成以下两题。

29.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A.海陆风B.焚风C.山谷风D.季风30.下列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发生在白天,乙图发生在夜晚B.甲图发生在夜晚,乙图发生在白天C.甲图发生在冬季,乙图发生在夏季D.甲图发生在夏季,乙图发生在冬季下图为“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1.图示甲、乙、丙、丁气压值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乙>甲>丁>丙32.此时,图中M地最有可能吹( )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P)分布图”,完成以下两题。

33.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 E→A→B→G→EB. E→G→B→A→EC. G→E→A→B→GD. G→E→B→A→G34.在上图所表示的高度范围内,下图中正确表示城郊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F)的是( )A.B.C.D.用实验模拟某一大气运动形式(见下图):在密封的长方体容器内放入两个碗,一个碗内放入热水,另一个碗内放入冰块,从容器上方一小孔放入一支点燃的香。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35.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为( )A.气旋B.热力环流C.季风环流D.反气旋36.关于该实验模拟的大气运动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且气压较低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且气压较高C.近地面气温低,该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D.近地面气温高,该地的高空等压面向地面凸出下图示意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37.与M地相比,N地(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38.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39.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 M地多有阴雨天气D. N地多有阴雨天气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0.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 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 40°N附近大陆东岸41.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

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

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回答下面两题。

42.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43.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A. 16时至次日8时B. 8时至16时C. 18时至次日6时D. 6时至18时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4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B.C.D.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46.热岛效应形成了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M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7.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A.B.C.D.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48.热岛效应形成了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M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9.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A.B.C.D.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0.热岛效应形成了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