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使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收入增加 。 收入增加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后,通过加速数的作用,投资增加。 循环往复,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国民收入增加。
社会资源有限性,在经济达到周期的峰顶时,收入不再增长, 投资下降为0,导致下期的收入下降,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 进一步减少,收入下降,处于衰退时期。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概述
(一)概念及阶段
第 定义:即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
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
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扩张与衰退,两者相互交替,使
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的经济现象。
GNP
E
I
潜在GNP
A B
DF C
H G
O
时间
Y
顶峰
F
繁荣
B 衰退 CE
4)中长周期:库兹涅茨(美国,1930)周期,他 研究英美法德及比利时1866~1925年的经济波动, 提出在主要工业国家存在着一种与建筑业相关的周 期,长度从15~25年不等,平均长度为20年。
5)熊彼特(美国,1939)综合周期:每一个48 ~60年的长周期包括6个8~10年的中周期,每一 个中周期包括三个长度约40个月的短周期。他在 1939年提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大约经历了三 个长周期: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中周期:朱格拉(法国,1860)周期,他认为 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社会经济中顺序反复 出现的三个连续阶段(繁荣、危机与清算)中的一个, 平均长度为8 ~ 10年。
2)短周期:基钦(美国,1923 )周期,他认为经 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与小周期两种(小周期平均 长度约为40个月,一个大周期包括2 ~ 3个小周期) ,但以小周期为主,平均长度为3.5年。
6)政治周期论:政府的交替运用扩张性和收缩性 政策的结果。如在大选前夕,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 来刺激经济增长。选举结束后,为了制止因当初的 “松”的经济政策而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又不得 不采取“紧”的经济政策,从而使经济走向衰退。 因此,经济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7)太阳黑子论(英杰文斯父子):太阳黑子的出 现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引起农业减产,农业的减产 会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购买力、投资等方面 ,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周期性 的,大约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
衰退到谷底后,长期的负投资,而折旧不断,设备要更新,重 置投资,投资增加后,进入新一轮乘数-加速数循环。
乘数一加速原理举例
乘数与加速系数相结合时的收入变动

现期消费(Ct )
自发投资 (I0)
引致投资(Ii )
现期投资( It)
预期收入( Yt)
Ct=c(Yt-1)
Ii=a(Ct-Ct-1)
It=I0+Ii
基本理论
▪ 总生产函数
▪ 可用资源函数 zf(K)+(1-δ)K
J 本期产出+未折旧资本
Y0+(1-δ)K0
zf(k)+(1δ)K
Y0 I0
C0
O
zf(k)
消费-积累可能线 A
K K0
▪ 生产函数与资源函数
➢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为经济中的约束线(又称消费和 资本积累可能线),它反映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当期共消费 的最大量为当期收入加上没折旧的资本量,如果这个量被消 费掉,则下一时期将没有资本存量。
Yt=Ct+It
1

1000

1000
1000
2
500
1000
500
1500
2000
3
1000
1000
500
1500
2500

4
1250
1000
250
1250
2500

5
1250
1000
0
1000
2250

6
1125
1000
-125
875
2000

7
1000
1000
-125
875
1875
8
937.5
三、经济增长概述
周期序号 1 2 3 4
5
改革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前期 经济增长率(%)
14.8 5.8 6.4 14.1 4.5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22.8 8.2 -1.4 -29.7 -6.5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约束线的斜率为-1,这主要是因为下一期一单位额外资 本存量的增加正好来自于当期一单位消费量的减少。
➢假定约束线上的A点代表稳定状态,这是,下期资本存量
为K0,投资为I0,消费为C0,实际收入为Y0。
➢如果资本存量K0 保持不变以及生产函数不发生变动,则
消费、投资和实际收入将会重复下去。
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实际周期理论强调的是,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 根源。
三、乘数-加速数模型
1.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设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 v =K/Y,其中K是存量,Y是流 量,K>Y,所以v>1。
因为 Kt=vYt, Kt-1=vYt-1 所以,t期的净投资 I t =Kt-Kt-1=vYt-1-vYt=v( Yt-Yt-1) 表明:t期的投资取决于产出的变化。变动幅度大小取决于 v的数值。v被称为加速度。
2)投资过度论(奥地利哈耶克和米赛尔):投资 增加,首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 格的上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资本品 的生产过度发展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减少,造成经 济结构的失衡,最终由于资本品过剩而引发萧条, 使经济波动。
3)纯货币理论又称信用过度论(英霍特里和美费 里德曼):是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 成的。当银行体系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导致利率下 降,投资增加,繁荣;但银行的信用不能无限扩张 ,当银行被迫紧缩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下降,进 而使经济走向萧条。在萧条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 ,银行就可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 因素的冲击。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它们引 起经济波动的途径主要是: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 ,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 动。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
实际周期理论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 定义: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 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一个长周期:18世纪80年代~1842年 ,“纺织机时代” 第二个长周期:1842年~1897年,“蒸 汽机和钢铁时代” 第三个长周期:1897年以后,“电气化和 汽车时代”
(三)经济周期的一般原因
1)消费不足论(早期英马尔萨斯和法西斯蒙第, 近期英J·霍布森):他们认为经济萧条与危机是由 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 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是整 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这是由于 分配不均等造成的。富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导致 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
1000
-62.5
937.5
1875
9
937.5
1000
0
1000
1937.5

10
968.75
1000
31.25
1031.25
2000

11
1000
1000
31.25
1031.25
2031.25

12
1015.625
1000
15.625
1015.625
2031.25

13
1015.625
1000
0
N
谷底
t
萧条CD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 个阶段。D—谷底。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 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 观。
复苏DE :萧条繁荣。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 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
1)企业利润上升,利率一般会上升。 2)消费者购买增加,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 3)产出增加,对原料需求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上升。 4)就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10.7 16.5 17.0 17.0 -7.2 -6.5
周期序号
6 7
8
1969
19.3
1970 1971
23.3 7.0
9
1972
2.9
1973
8.3
1974 1975
1.1 8.3
10
1976
-2.7
改 年份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为约束线向右移动。如果新约束线上A`点是被经济社会所选 择的点,则资本存量增加到K1,消费上升到C1。
➢如果没有进一步技术进步,在K1水平的资本存量下,实际 收入在下一期进一步增加到Y2,相应地,经济的总资源也增 加。
Y
I z
O
1
2
3
4
5
K
▪ 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投资、产出变动
➢随着反映技术进步的z 值在时期 1 末的提高,使投资和收 入相应地增加。随着经济向新的稳定状态运动,投资增量逐 渐下降,但收入继续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直到 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上。
3)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周期, 他认为在经济中有一种平均长度为平均为50 ~ 60年 的循环。从18世纪以后,存在着三个长周期:1789 ~1849年是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上升时期约25 年,下降时期约为35年,共60年;1849~1896年 是一个周期,上升期约24年,下降期约为23年,共 47年;1896年起,上升期约24年,到1920年以后 开始呈下降趋势,又是一个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