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解析] C 项,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 项,山巅上正浮动 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答案] CE 4.情境意境有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 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例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解析】“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判别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错解诗句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判别技法】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公元前 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 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 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 52 岁 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解析】“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 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学科#网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 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公元前 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 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 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 52 岁 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
鉴赏选择题 4 大设误角度
以选择题(5 选 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 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 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 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慧眼难辨。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 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语言鉴赏不当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 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 的“寒气”作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 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错项】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解析】 C 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 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 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光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错解词语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 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 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解析] A 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 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 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 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诗意。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 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 利作答。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 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例 1]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 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 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 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 4 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 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 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 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逐项核对 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 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辨析真伪 定答案
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
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B 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E 项,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 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特别提示:选择题答题步骤
整体感知 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 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启动情思 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 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 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 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 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