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难点突破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1.5.1 选择题的设误点及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难点突破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1.5.1 选择题的设误点及

限时练(十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帆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答案】B(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的情形。

)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①惜别,关切之情。

从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

这表达了关切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

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安慰友人:江上秋帆,参天古木,获得精神慰藉。

尾联劝慰两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意。

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

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遭贬,似乎是在嘲讽圣朝。

诗人委婉地表达出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诗意】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示三子陈师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

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说妻儿们远去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三、四句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五、六句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D.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

【答案】B(B项,“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错误,应是“表明离别时间的长久”。

) 2.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

【答案】“了知”二句写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

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七、八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

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

“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

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意】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

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

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三、(2019·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沙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答案】B(第二联意思是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

正值春季,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二联应为时空角度渲染,时空的相互映衬,“形成对比”错。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

①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阳关道”“胡沙”“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

②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第四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

【解析】第一联中所选意象属于边塞风光,“绝域”“阳关道”“胡沙”“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第四联“一定要使异邦震服,不敢提和亲之事” “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

这两句看似是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语言风格激越雄健。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元日示宗武①杜甫汝啼吾手战②,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注】①武:杜甫次子。

②战:通“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

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D.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已,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

【答案】C(C项,“青衿”运用的应是借代手法,青衿是贤士的代称。

)2.《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

诗人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

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

【解析】根据“迢迢滞远方”,概括出远离他乡。

根据“衰病只藜床”概括出年老多病。

根据“名惭白首郎”概括出壮志未酬。

根据“吾笑汝身长”概括出喜看儿子成长。

根据“处处逢正月”,一方面慨叹羁旅他乡,另一方面庆幸父子相守。

【诗意】杜甫打了儿子一顿导致儿子哭了,但是看到儿子又长高了,父亲则开心地笑了。

正月时节应是团圆时刻,然而诗人却远在他乡,路途遥远被阻滞,难以归家。

飘零他乡喝着柏酒,衰老生病只能躺在藜床。

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为人,很惭愧的是自己白发苍苍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要赋诗一首却又释笔作罢,直想称觞举寿。

诗人独自在外,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在这暗自流泪。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②,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③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④。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被贬戍新疆,启程赴伊犁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

②《左传·昭公四年》言郑大夫子产因改革遭谤,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④老头皮:老头子。

此联作者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自谦体力衰弱、才智平庸,言外之意是贬赴新疆不担重任就不会再“神疲”了,否则反而会“不支”,平淡话语中隐隐透出政治风暴后诗人疲乏低沉的心态。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有句间对仗,如“生死以”对“避趋之”;又有句内对仗,如“国家”对“生死”,“祸福”对“避趋”,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力。

C.颔联含意丰富,既指目前贬戍伊犁远行,纵然是祸也在所不辞;也表明自己不论过去将来,其所为都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坚定态度。

D.颈联感谢君王,认为贬谪是君王对自己的宽厚处分,实则是借此向家人诉说衷肠,心平气和地解除家人对他远行的担忧,宽慰家人。

【答案】D(D项,不只是起宽慰家人的作用,也是为了规避复杂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说的官场话,体现出朝廷重臣不敢轻言牢骚的深沉,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心平气和,实则心底埋藏剧痛。

)2.尾联用典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尾联引用苏轼以效仿隐士杨朴妻作诗来安慰家人的典故,也用戏语来同亲人告别,安慰亲人。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此行生死未卜的隐隐忧患,对家人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怀,幽默诙谐的风度。

用典显得含蓄隽永,言简意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

结合题干提示“用典”,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情感。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意】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