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愈加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养老问题。
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和市场解决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之下,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现依据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剖析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现状与优势分析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是社会的隐忧。
有统计显示,200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且继续以年均%的速度递增。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2009年,中国已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0年,这十年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未来十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以5%的速度迅速增加。
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亿,约占总人口30%。
(一)、家庭养老1、定义: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现状:(1)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几倍增长。
年轻一代妇女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从过去的5-6个孩子,降到只生1-2个。
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从过去的1/4-1/5上升到如今的1/2,甚至100%。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鼓励一孩政策在社会中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少子女家庭。
目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陆续进入老年,在本世纪前半叶,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们将陆续进入婚姻、生育期。
据桂世勋教授估计,中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达一亿左右。
上海市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从1980年的万增加到1990年的万,增长约4倍。
预计30%以上的老年人口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前后。
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将是一个非常沉重、几乎无法承受的重担。
多子女的老人生病后,子女分担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轮流陪护、看望。
独生子女只有一个人扛着,面临经济和时间的双重压力。
(2)、“421”家庭的养老压力据全国老龄办调查,1982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人,1995年为人,2005年为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人,下降幅度约28%,以上海市为例,上海独生子女家庭目前约有305万个,占全市家庭户总数的比例为%;全市有610万左右的独生子女父母,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为43%。
据预测,上海市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后,每年有24万到34万的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
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逐渐老去。
1979年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4岁至25岁,当时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的父母,如今差不多都到了退休年龄,开始步入老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3)、死亡率的下降推动寿命延长。
1999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1岁,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74岁)迈进。
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八十岁不希奇"。
随着父母寿命的提高,赡养时间延长。
同时,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里会出现两代老人,赡养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
供养者的老龄化,将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
(4)、21世纪将是老年人独居的时代。
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与子女同住。
现如今,在许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甚至达到70-80%。
代际分离增加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3、养老优势(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
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费孝通教授讲过:“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
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
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
”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计较经济贡献上的平等问题”。
可见,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
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4)、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道德强大内在力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
(5)、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基础差,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家庭养老目前,中国城市尚无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社会福利十分有限,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老年人口迅速发展形势的需要。
1994年底,全国城乡由政府和社区兴办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共收养孤寡老人万人,约占1亿老人的%。
当老人无人照料时,他们只能依赖家庭。
(二)、社会养老1、定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2、现状:(1)建设社会养老的任务十分繁重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亿,占总人口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2)、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万个,留宿照料床位万张,日间照料床位万张。
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养老基础设施和收养老人情况我国现有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占75%,民办养老机构只占25%,床位中公办占80%,民办只占20%,市场化率很低,更谈不上产业化。
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万张,比上年增长%,年末收养老年人万人,比上年增长%。
公办老人主要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民办老人主要以机构供养为主,家庭或居家养老为辅。
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部分设置已达到或接近国家行业标准。
民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置不合理、不规范,基本上达不到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标准。
(4)养老人员配置情况我国当前养老机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队伍建设滞后造成的。
我国养老机构队伍总体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专业人员少、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大等特点。
全国30万养老护理人员中,具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多人。
全国老龄办进行的首次全国民办养老机构调查表明,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的学历只占32%,中专、中学学历占59%,还有9%的管理人员只有小学学历甚至没有学历;平均1所养老机构不到1名医生、1名护士;护工中40岁以上占66%,50岁以上占22%,30岁以下只占7%。
养老护理是一门专业,是一种技术,现在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城市的“4050”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文化基础较差,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能进行简单的生活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