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生态建筑
张永和虽然没有专门的对生态建筑进行研究,但不管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 作品上的表达都能体现自然与建筑融合,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等生 态建筑的部分。我相信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会在建筑与生态环境,建筑与周 边环境,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塑造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创造。
土宅 远洋艺术中心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2005 内蒙古 游客中心 2004 北京柿子林会所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 住宅
张 永 和
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师 建筑教育家 建筑教育家 非常建筑工作 室主持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伯克利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筑系硕士; 筑系硕士;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责人、教授; 责人、教授;
远洋艺术中心
• 远洋艺术中心是一个工业厂房 改建而成。
建筑材料是一个可回收利用, 建筑也可以回收利用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张永和改 变了空间的一种组合,但只用 了少许变动,我觉得这也是一 种可再生,也是一种生态建筑 的一方面。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生态建筑应该是一个 广义的,除了选材或 做法,设计手法其实 可以很生态,与大自 然的一种融合和亲近 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大 自然的心理感受也是 一种生态建筑,不仅 仅指节能等方面
•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采用了 屋顶花园,保温隔热,减 少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 屋顶花园还能给人春意盎 然,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从人的心理上讲这种设计 也是属于生态建筑的一部 分。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石排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三十三个镇之一。 当地气候炎热而潮湿。镇政府的设计针对地方气候特点, 发展基于气候的地域建筑学。这种针对气候的建筑学随着 80年代空调的广泛使用已逐渐消失。建筑被切开为三个 薄片以形成好的空气流通;南向的柱廊既作为遮阳又创造 政府形象;而顶层的水平遮阳则减少屋面的辐射热,同时 又限定了薄片间的公共空间。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年美国哈佛大学 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教授教席; 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2005年 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建筑系主任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张永和与生态建筑
建筑和树木、 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 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境, 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种模糊的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张永和 现代生态建筑的趋势:1)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 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 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2)把自然引进建筑, 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出版社只需要三层的空间。然而, 中国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和高额的地价,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增加了出租的办公空间,会议室及展览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结构因此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微型建 筑。出版社位于最高层,下部是出租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开敞空间设计为一个垂直城市的空中花 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园,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使得出版 社大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 社பைடு நூலகம்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即使空间 灵活,也最大限度的起到其使用性。 结构和材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局 部钢结构,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2004 北京柿子林会所
由于建筑周围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于是房间或房间组被 作为取景器来设计。取景器-房间共有九个,面向不同的 方向与景观;看的需要促使其三维形状内收外放,作为 景框的大口是落地窗,两侧承重实墙呈八字关系,屋顶 倾斜构成单坡。换而言之,坡屋面首先是为限定取景器 而出现的。取景器-房间之间,有时是中间,则是保留下 来的柿子树。建筑与景观又相互融合了,建立起与基地 之间的另一重关系。 其实,建筑同时总又是被看的对象。建筑设计也是造景。 将九个的取景器-房间倾斜程度不同的屋顶整体看待,建 筑顶部便出现了一个起伏的相对复杂的拓扑接口;也许 可以认为是一个人造的地景,与基地周围的山峦呼应; 也许又可以作为以当代的建筑语言翻译传统中国建筑坡 顶形式的一次尝试。以往中国建筑的研究中,更偏重于 单体屋顶形式的传承。而典型的中国建筑则普遍是以群 体存在的。一个院落四周建筑的屋顶大小变化本身便包 含了拓扑关系。在柿子林,取景器是决定屋顶形式的先 决,而对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屋顶的观察提供了最终的参 考。
设计理论
1、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 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
对空间、 型进行设计。 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 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 ?)型进行设计 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源?)型进行设计。世界上有很 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 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罗西及其类型学就与此有关,安藤忠雄也有 “from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 from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 “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 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 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 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 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 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垂 直玻璃宅》 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 直玻璃宅》(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 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 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 裳。
从张永和这些作品中看生态建筑
土宅--张永和与自然融合的住宅设计 土宅 张永和与自然融合的住宅设计
无论是风景画家所描绘的树叶点缀的山水还是建筑 师所构建的精巧别致的园林,自然淳朴是中国艺术家几 千年来的追求。本着这种精神,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 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二分宅”——兼具字面 和比喻意义。该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 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张永和解释 道。在城市里,庭院被房屋所包围。但在北京以北长城 四周的延庆县,建筑师却将房子打开,这样,群山环绕 着三角形庭院的一边,而房子则建在其他两条边上。将 房子分辟成两个厢房的作法同时也为现场保留了一组树 木并将迷人风光引入了室内空间。甚至水也被引入了设 计,他调整了基地中一条小溪的流向,使其能够穿过庭 院并从剔透的入口休息处的玻璃地板下流过。 张永和将该设计视作一种可变的原型,通过改变两个厢 房之间的角度可将其调整各种地点。取决于基地条件和 客户需要,“二分宅”能够变成一座平行的房子、直角 的房子、单个的房子,或者背靠背的房子。
2005 内蒙古 游客中心 建筑融入自然, 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作为草原的一部分
为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环境的影响,我们 把建筑看作是草原地形的一个组成部分 来设计,即将建筑处理为地面的延伸和 隆起。为了限制建筑的高度,使之更加 融合在草原之中,建筑的底层是沉入地 下的;从而也形成室内地面在一系列不 同标高上,将整个游客在建筑内的路线 连成一个起伏变化的环路。在同一立场 指导下,建筑突出地面的部分也局部用 土坡覆盖。与地面相连的屋顶种植了与 草原一样的植被,人和牛羊将会从草原 不知不觉地走上屋顶,或观光或放牧。 因此,古达里诺尔宣教中心可以认为是 一栋几乎没有外表的建筑,同时也是我 们以人造地形为设计出发点的又一次尝 试。
对于“二分宅”,张永和借鉴并采用“土木”(泥土和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概念。一个胶合 木框架和几面夯土墙构成了基本的轮廓,其间嵌有面向庭院景观的落地玻璃。由于两个厢房均有一个 房间那么宽,而且,大部分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就能够省去所有的走廊而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平 面。
材料的特色
土宅的基本建造材料 为混凝土,土,木, 玻璃。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 的生态观念,希望主 要选用天然材料,并 且都可以降解或重复 利用。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2、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
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 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建筑界有武 空间就是相连的 汉的李巨川、上海的米丘等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作品,但往往容易陷入纯艺术的陷阱 之中,背离了空间营造的初旨。相比之下,张永和还是保持他的高度理性,较好地以 空间营造实现了概念、行为、活动等,其实,回顾张所有作品,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影 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 1990的 取景厢--纪念物》 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到1990的《取景厢--纪念物》直至最近在清华 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 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从内容来看,也就是通过物体(厢、盒、烟 斗)、建筑要素(墙、窗、门、家具)进行建构,营造出一系列空间,并在营造中体 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 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头宅、 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 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 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 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这是一个简单的、介于模型与建筑之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