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筑诺贝尔奖UIA
形式组群:
他提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小局部” 的融合,这些小局部可以引起由局部动态的发展,并且形成一个 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整体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看作是整个形式组群的集合。
这种“群集”的形式并非只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围合与构成,置于一个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 “群集”不仅仅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
7
集合住宅
广义的集合住宅是指在特定的土地上有规划地集合建造的住宅,包括 低层、多层和高层。 集合住宅一词来源于日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香 港有“公屋”这样类似的名词,在新加坡则有“组屋”一词等。
.
8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 HILLSIDE TERRACE
1967-1992 历时25年
如何保持分階段設計的連續性? 1.街區邊界形態的明確性; 2.街道(舊山手街)與代官山集合住宅區 廣場聯系節點的清晰性; 3.以日本“連歌”的形式協調不同階段的 建築群 4.分期設計、開發的建築形成都市表層的 層次感 5.建築形態簡潔、關聯、整體、連續
.
11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 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
5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6
代官山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 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气氛高雅
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 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充满着散步气氛的城市花园
.
25
丹麦驻日本大使馆
1979-1983
.
26
故意模仿街线的形状,给人一种 移动的感觉
.
27
第四期 1984-1986
.
28
.
29Biblioteka 第五期 1987-1990
.
30
.
31
三座建筑的组成帮助与旧代官山集合住 宅街区保持一种比例感
第六期 1991-1992
.
32
高度维持 首次向街的外墙置于南侧 庭院采光极佳
.
4
场所形成:
“建筑向场所开放” 提出作品的最终目的并非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在城市组构中加强地点感及 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却又要在场所中自我消除。人的空间感常以场所为中介。
表现形式为建筑元素与广场连结,从而使得广场成为场所整体形式的主题或焦点,成为不具任何实 体构架的负空间。
而,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 槙文彦第一次希望证实他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
9
朝倉家族
街区建筑复合功能:
居住 +商业店铺 +办公室 +大使馆与外交公寓
旧山手街
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
沿街一面较为整齐
.
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1差0 大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的 基本設計思想架構:
以分階段性的群體建築元素行成具有“故鄉性” 和“異鄉性”的場所感。
街區“場所感”的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複合 型
.
15
虽然25年间外因变化,但从基本的总体设计思 想直至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统一控制于独立完 整的构思之中……
.
16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17
第一期
1968-1970
.
18
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已经 暗示出了一种从槙文彦早期的大尺 度的城市思想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局部的转变,并且开始出现了对细 部的关注。“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 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从大 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 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 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
19
.
20
第二期
1971-1974
.
21
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把城市的流动空间延伸
到单个的建筑空间中去。通过不同尺度的
程度的围合,槙文彦形成了随着运动,或
者是潜在的运动而变化的空间,它的空间
囊括了传统设计的茶室风格和现代主义的
. 连续空间。
22
.
23
第三期
1975-1978
.
24
与一期工程相隔十年,改 抹灰墙面为方形瓷砖饰面, 出现曲线形的门斗台阶以 及一些入口处的凹廊……
.
33
钢框给予主体 感,波状铝板, 多孔铝板,冠 状的瓷砖,赋 予建筑物一种 适宜的时代 感……
.
34
空间的通透感
.
35
建筑与街道形态上的对话,贯穿与整个山坡平台的设计过程之中。
公共空间是这个对话的重点,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特征随着时间
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在设计中槙文彦运用日本传统“庭”(niwa)和“奥”(oku)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
1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2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1993 The 4th UIA Gold Medal(UIA金奖) 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
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庭”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日本传统
自1950年,槙文彦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和欧洲“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60年代末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到日本;1993年,槙文彦获得被称为建筑诺 贝尔奖的UIA奖和美国普利兹克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公认。当时,槙文彦感到这一切起源于他与东、西方两种文明体系的接触过程,由东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的孕育。建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
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65年间先后任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
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 会名誉会员
3
桢文彦的理论
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 巨构 形式组群 场所形成
PHASE 3
PHASE 4
PHASE 5
PHASE 1 PHASE 2
.
PHASE 6
12
广场 六个点型
形成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构
成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亦是整体规划的构图介体……
.
13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
街角广场 复合广场
购物广场
.
14
庄园广场
庭院广场 阳光广场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