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 要素的研究则比较多:
• 罗伯特· 克里尔街道与广场的类型研究、
• 凯文· 林奇从视觉和场所的关系出发提出的五大要素:· 路 径· 边界· 区域· 节点· 标志。 • 美国历史学家斯皮罗· 科斯托夫对城市内部各构成元素的 结构组织特征分析,包括城市的边界、分区、公共场所、 街道,以及隐藏在这些城市元素背后的社会经济现实。 • 齐康老师基于整体、互动、层次等观念基础上提出的轴、 核、架、群、皮、五个形态要素,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 美国七十年代以来在设计控制上同样开始逐渐注重建筑细节与设计品 质。以纽约为例,“区划”条例中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方面的内容。 在第五大街的特定区中,为了保持购物街的风貌,设置了全美第一个 容许商店与办公、住宅混合使用的街区,同时规定各地块内的广场不 得沿街设置,鼓励有顶盖的通廊代替广场以设置办公入口。为了进一 步塑造街道的特色与意向,规定沿街85英尺(约25.9米)以下的建筑 垂直面必须压建筑红线建造,以上的垂直面则要退红线50英尺建造, 这样就保证了建筑与街道尺度相配合的连续界面这一特征。在沿街建 筑的功能设置上也有规定:鼓励零售商业,限制银行业,航空售票处 等隔断购物街延续性的功能等等。 • 这些设计控制的内容和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上对通风、采光,以 及建筑体量、密度、色彩、风貌的要求,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设计控制操作过程也日益娴熟,无论是设计控制规则的制定还是设计 审查许可的过程,“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类相配套的措 施、手段如公开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也日趋完善。
• •

• • • • • • •
• 现代城市设计控制的变化特征
初期迅速蔓延——基本公共利益的维护:这是城市在工业 化、现代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城市形态普遍呈现的发展态 势。具体表现主要为城市形态变化剧烈,缺乏整体的意象 和秩序,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城市形态长期处在不稳定状 态,原有城市的遗存迅速被近乎无序的建设替代。连接形 态要素的各城市运行系统或是不连续的,或是严重缺损的。 城市形态的变化流于量的扩张,并以应付人口的快速积聚 和承载人口积聚导致的城市功能的随机变化为主要目的 。 传统的设计控制手段明显不再适用。这一时期大量采用的 是一刀切的设计控制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健康、 安全等较为迫切的问题,对设计品质、质量的追求退居次 要地位,制定统一的政策成为设计控制的主要手段。
原则性控制
设计决策 公众参与
实施性规定
人员素质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有机发展的形态特质,并不是 凭着灵感或者建筑师的个人行为而偶发出来的东 西,它们的形成过程是依赖于一套‘规则’和 ‘法律’。每年,由一公民组成的团体来负责审 查执行情况,他们有责任根据法规来拟定一些营 建规划、计划,这和我们今天的编制规划并实施 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锡耶那城邦的道路建设条例是在1290年制定的, 其中包括了有关都市发展的三百个条文。它规定 每年五月,由一个委员会在自己的行政主管范围 内审查整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且要对全民大会 负责。在五月的第一或第二周,它要预拟一年度 的营建计划。
• 僵化的控制条文、一刀切式的控制模式;
• 关注控制内容的刚性与弹性、在注重效率的基础 上通过设计审查对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 关注设计品质和设计控制过程。
• 新城市主义(选自新城市主义宪章):
• 大都市区域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经济单位。政府合作、公共政策、物质 规划和经济战略都必须反映着个新的事实。 • 开发模式不应模糊或消除大都市区的边界。 • 在城市边缘的新开发应当组织为邻里和街区。 • 日常生活应在步行范围内。 • 在车站的步行距离内,应当有适当的建筑密度和土地利用。 • 所有的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共享的街道和公共空 间进行物质定义。 • 在当代的大都市区,开发必须充分地适应小汽车。在适应小汽车的同 时还应尊重步行者和公共空间的形式等等。
• 空间发展规律:城市形态特征反映了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 “深层结构”, 齐康老师把城市形态定义为“它是构成 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态特征,这种变化是城 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宏观上我们可以把这种 “深层结构”所反映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概括为四个方面: • 规模门槛 • 不平衡发展 • 区位择优
• 城市设计中“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技术特 征,因而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分析是应当首先了解的,因为如果 我们不知道何为好的城市,如何去控制它?同时,城市空间形态并非 仅仅具有直观的物质属性,更具有隐性的经济社会属性,必须在广泛 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考察。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控制成果是规划管理的 重要内容,控制目标必须依附于规划管理过程来实现,而规划管理属 于公共行政管理范畴。因此,理论基础分为三部分: • 城市形态理论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 • 经济学理论对空间属性的分析; • 公共行政学关于设计控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 定点式区划:对一个特定地段提出特别规定;
• 奖励式区划:为某些土地用途或设计特色而给予奖励;
• 开发权转移:准许将开发权转移到其它地段(如为了保护 历史建筑); • 规划单元开发:在总体密度和土地用途限制下,准许实行 不同形式的开发; • 包含式区划:在开发地块中指定一些用途,如低收入住宅 等等。
• 稳定期——对设计品质的追求和注重设计控制过程: • 城市越过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初级发展和高速增长阶段后, 城市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城市形态在整体上趋于稳定。 此时城市的基本结构在外力作用和自主调节的互动中基本 确定,城市的人口增长、形态的扩张和演变的速度大幅下 降,城市形态进入成熟稳定的状态。城市建成环境进行的 多是局部的、细节的更新和改造,并在定型了的整体结构 控制下缓慢而慎重地进行。这一时期,城市环境的提升和 更新在城市形态上的表现,不是通过形态的大规模扩张和 更替来达到,而是通过对城市建筑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过程获取。设计上对品质的 进一步追求成为设计控制的主要内容,自上而下的“强控 制”更多地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 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轴:轴是一种对方向起着引导作用的力,这种力的引导作用既是指在空间上 的,也是指在时间上的。对城市来说轴除了包含通常所理解的空间意义外, 还有在历史时间段上的发展轴,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对城市在双向维度上的规 律性认识。


核:核是指中心的意思,它具有扩散、辐射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 中人的集聚形成了核。
•体运行所表现出的空间形 态特征。要素是某一类城市建筑的空间特征。要素的空间 联系、分布模式形成整体,整体是城市诸要素结构化作用 的反映。 • 城市的整体形态可以用英国城市设计师戴维· 戈斯林和贝 瑞· 梅特兰归纳的三种基本城市形态模型概括:原始模型、 乌托邦模型、源于艺术与科学的模型、
• 中期的调整优化——追求控制的效率和宜人的空间环境:
• 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进入高速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形态呈现的 典型态势。这种形态态势呈现与第一种态势相似的情形: 城市形态整体上变化剧烈,城市版图迅速扩大,原有城市 的遗存迅速被新的建设替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仍旧是主 流。但在设计控制上与前者却有明显的区别,后者最典型 的特征是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政府调控力的增加,同 时,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强力调控”提供可 能。政府通过逐渐完善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的运 行机制,对城市形态的发展过程行使强大的调控力。反映 在城市建设上——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迅猛发展,设 计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设计控制逐渐加强,设计控 制技术日趋成熟,设计审查成为设计控制的重要环节并注 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设计决策过程体现出专家、行政权 力和公众结合的特点。
• 城市设计基本了解及相关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 公共部门
制定
控制内容
控制
面向设计的设计 城市设计
控制
私人
控制对象
建筑设计
面向实施的设计




目 标 设 定

设 计 控 制 内 容

设 计 控 制 条 件

设 计 审 查

实 现 控 制 目 标
ao

实现 硬件 保障 软件
法律、法规
技术整理 设计评审
架:是一种网络结构,轴可以看成架的特例,作为架的网络内部及网络之间 相互吸引,这就形成了“力”。架用来沟通群组单元之间的联系,它既起着 联系的作用,同时又有分割单元的作用。城市中的交通网络可以看作最有形 的架 群:群是群落,一种共生的概念,又有新陈代谢的意思,城市中的建筑群是 群组成的基本。城市中大量的群是住宅群,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群具有 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同一性是群与群之间相比较而具有的共性特征,差 异性则是指构成群的诸要素形态上的多样性。 皮:皮是界面,是形的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界面。不同的物质界面组合 会产生不同空间效应,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应。皮具有层次性:一是城市级 界面——城市作为整体而呈现的面状征;二是领域级界面:城市中大的功能 区块所具有的不同的显性或隐性的分界面,这一点和“群”的概念相对应; 三是街道、广场等基本场所界面,这一层次界面是人们最常直接接触的城市 界面。

旧金山规划中确定的设计控制的十项原则是一个较好的评价“好的城市形态” 的标准,成为1970年以来美国城市设计控制的一种范式,在这些设计原则基 础上,1982年制定了中心区设计导则,对旧金山的城市建设起了很好的指导 作用,它们是: 舒适(comfort),主要指环境质量,重视步行环境质量; 视觉趣味(visual interest),指环境的艺术质量,包括建筑与建成环境,也包 括细部; 活力(activity),这是城市动态性的反映,刺激人们的感受,也包括创造“街 道生活”在内; 清晰与便利(clarity and convenience),提供步行优先权,为步行环境提供设 施与方便; 特色(character distinctiveness),强调城市结构和空间的可识别性、特征和个 性的重要性; 确定性(difination),强调建筑与开敞空间的界面,形成外部空间形式的清晰与 愉悦感; 视景原则(principle of views),包括人的方位感,街道,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 合是影响视觉美感的重要因素。 多样性(variety),建筑布局和风格,以及区域与邻里的趣味焦点; 和谐(harmony),涉及建筑形式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变化、尺度和形体组合的 关联性等; 尺度与布局(scale and pattern),主要指围绕人尺度的城市环境中有关建筑体 形、体量、组合以及远处观察的视觉效果等问题。[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