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篇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金堂官仓白马学校廖东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

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那就是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发展上并非同步,存在着不均衡性。

所以,我们在革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得深入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不然又会回到耗时低效的老路上去。

其实,我觉得任何改革,不外乎是通过调整、代谢、转变来适应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遵守,而无法改变。

教学改革亦不例外,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行为的转变,都是为了寻找、发现、遵循“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身的规律。

有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学设计,至今仍发着熠熠光彩,叫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他们总能在教改的大潮中驾波驭澜,应裕自如,这正是他们牢牢抓住了规律的结果。

改革不是全盘推翻,重新再来,它里面有很多永远不变的东西。

教学改革就是在协调、平衡、处理着这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发展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下面我就从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谈起。

我给我的汇报起了一个题目:跳起快乐的心灵舞蹈——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跳起:点明了教师的职业任务和特点,也隐含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编剧、导演、教练,而非演员——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

快乐:实是当今语文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心灵发育成长的快乐,感受思想出炉、开锋、削金断玉的快乐,享受美丽的心灵的远游的快乐??心灵: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的和民族的心性与精神的精神之学,是教育之学。

母语教育根本上就是精神教育。

”(韩军)她是作用于的人的心灵的学问。

舞蹈:语文学习,她曼妙多姿、载歌载舞,她是优雅端庄的交际舞,她是她是激情四射的迪斯科,她是粗犷豪放的腰鼓表演??我将从“精选切入、亮点重敲、巧妙设问”几个方面,并结合一些典型的课例,汇报我的一些感受和理解。

一、精选切入: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

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十一种切入方式:㈠小“题”大做:题目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制作”,渗透携带了众多的信息“密码”。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小题目”上做“大文章”。

1.重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悟,综合多方面的理解,重新为课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课文阐述理由。

有时还可以同原标题对比,从而又可能寻到一个新的深入赏析点。

在这一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一个或多个“摄入(视觉、听觉)——加工(理解、整合、概括)——输出(口头表达)”的历练过程。

而“输出”的信息——标题,势必渗透了对教师来说最可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初读感受,这些感受或深刻或肤浅、或准确或偏颇、或全面或片面,而每一次校正、点拨、再重拟,无不是对文本的再解读。

如同学对《麦琪的礼物》重拟的标题有:“爱”、“爱的馈赠”、“无用而珍贵的礼物”、“最美的意外”等。

很明显,前两个标题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后两个标题则从情节出发,其中“无用而珍贵的礼物”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侧重对线索的评价,“最美的意外”侧重对巧妙构思的评价。

至此,学习这篇小说要解决的两个目标——爱的主题和巧妙的情节——均由学生自己提出。

接着教师只需三言两语的过渡,便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探究了。

2.添加:为有标题的课文加副标题,为没有标题的课文加标题,并且根据课文说明理由。

如学生在句式“一个_________的故事”提示下,为鲁迅的《风筝》加了这样的副标题:“一个记忆深处的故事”、“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让人心动令人落泪的故事”、“一个虽发生于儿时但成年也难忘的充满自责内疚之情的故事”??再如学生为李商隐的《无题》添加的标题:“不尽的思念”、“爱”、“思”、“思念“边声”、“将军泪”等。

在对文言诗文“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背景下,应该把诗词赏析到什么程度为合适?这种借助标题进行的提纲挈领的、教师相机点拨深化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阅读活动,我们认为是深浅适中、浓淡相宜的。

3.质疑:抓住标题特别是悬念式标题进行质疑,不仅会为课文教读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会提升阅读能力。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一定会听见什么?为什么你一定会听见?怎样做才能会听见?这三个紧紧围绕标题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文章陈述的当然也是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解决的三个问题。

再如《不朽的失眠》,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就是:失眠是很痛苦的,为什么作者说它“不朽”呢?教师便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期待读书,学生便很快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主旨。

4.分解:有些标题信息量很丰富。

如果把它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文章就应该是由这颗种子长成的大树。

对这样的标题宜用“分解印证法”,使标题成为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

(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

(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

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

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话。

怎么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套话。

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由以上几种切入方法不难看出,从文章标题切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它使教读过程呈现由点及面、顺势铺开的破竹之势。

这一块思维的“小石头”,不仅会在学生的心湖上荡起层层涟漪,而且还可能会掀起思想的波涛,令学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㈡求同索异:也就是运用比较法切入文本。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与旧课有很多联系(相同与不同)的课文,以及存在众多联系的多首诗歌。

如《南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同样涉及爱国情怀的主题但又风格各异。

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1.抄读:以句子为单位抄写下来。

2.口译: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求同:这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点?爱国情怀是从哪些词句中传达出来的?(合作探究一)4.索异:这三首诗格调不同,情感的浓度也有差别。

这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出来?(合作探究二)5.寻因:三位诗人的这种情感缘何而来?请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说明。

(合作探究三)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呈现了如下特点:1.不蔓不枝,提高了诗歌教读的效率。

这是逐首处理所不能企及的。

2.抄读、口译后,用三个拾级而上、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三次合作探究,从言语入手钻研文本,在活动中建构起对诗句的理解,避免了驾空分析。

3.使整个课堂结构呈现清晰、简明、深刻的特点,似层层剥笋,渐入佳境。

由此可见,比较切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方法。

㈢由果索因: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由因求果,或由果索因,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拎起一两个句子、却能提纲挈领带动全文的赏析,可谓“小投入、大回报”。

如《老杨同志》:课文结尾说,阎家山的贫苦农民感到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于是教师对学生说:“老杨同志来到阎家山仅仅半天时间,为什么那里的贫苦农民就感到他‘真是自己人’呢?”经过对课文的研读,学生认识到,老杨同志对广聚是不吃(不到广聚家吃饭)、不叙(不和他交谈)、不留情(当众顶撞他)。

而对老秦家等人是同吃、同叙、同劳动。

如鲁迅的《风筝》:板书标题后,教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悲哀。

他在《风筝》一文中写道‘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把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为了什么事而悲哀?悲哀到什么程度?这样悲哀说明了什么?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弟“最喜欢”和哥哥“嫌恶”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穿插了鲁迅十六七岁前家里经历的两次重大变故的材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以“有出息”来要求弟弟的良苦用心。

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美读,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传达作者的心绪。

第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并且穿插了一段对鲁迅先生真诚对待亲人的评述。

最后教师让同学以哥哥或弟弟的口气给对方说几句话,有些同学说得很感人。

我们认为,以上设计有如下特点:1.切入点的选择犀利、敏锐、有穿透力。

能迅速地持久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能“穿透”课上45分钟,“穿透”课文所有段落,“穿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

㈣发现质疑:教读一篇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和暗示,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畅谈收获、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要重点渲染的“收获”和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

如《发问的精神》:导入新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钟,并提示注意记录收获、提出问题(包括最想问的问题和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参考这样的句式说话:①我发现——②我最想问的问题是——我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实践证明,被充分放开手脚后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畅谈收获时,他们有的说:“我发现这又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它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

”教师就顺势问:“文中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原句吗?”于是学生很快找到了中心论点。

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的反问句很多。

”教师就贴着这位学生的发言说:“请画出所有的反问句,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想想作者为什么如此青睐这种句式?”于是,课堂里又书声琅琅,人声鼎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