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警弋舟上了车,我才知道这是要把老奎送到养老院去。
地方是老郭找的,离得也不算远,还在我们派出所的辖区里。
这家养老院是私营的,规模不小,据说条件不错,住进去不容易,有的老人已经排了两年的队。
天知道老郭是怎么搞定的。
我想这事儿,怕是不会像让两根烟那么轻而易举。
这就是我师父。
他除了跟老奎长得像点儿,俩人之间既不沾亲又不带故。
再说了,他已经退休了,自己还在跟喉癌死磕。
两个老头都不说话。
我偶尔回头,看到坐在后排的他们,居然手拉着手。
两只满是老年斑的手彼此扣着,像盘根错节的枯树根咬合在一起。
车里有股老年人身上特有的怪味儿。
这气味还带着颜色,青灰,又泛着点儿苔藓长着毛的墨绿。
没错,你也可以说那就是死亡的味道。
到了地方,老奎却不想进去了。
老郭也不劝他,让我跟他在院门口等着,自己蹒跚着进去找人办手续。
老奎的包袱扔在地上,他一屁股坐了上去,从口袋里拿出只铝烟盒。
这只铝烟盒我太熟悉了,老郭的,现在竟然到了他的手里。
铝烟盒里装着烟丝,估计不够他抽几回的。
也就是说,用这只铝烟盒来装烟丝,实用性不大。
它更像是个装饰品或者是纪念物。
不知为什么,我还觉得拿在老奎手里,它也像是个女人用的粉饼盒。
尽管它也算不上太讲究,但对于老奎来说,还是精致了点儿。
他开始卷烟。
我跟他说这家养老院有多好。
我的话他压根没往耳朵里进。
他抽着烟,眼睛空洞地望出去,像是曾经望着滔滔的江水。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又问了那个问题。
它挺困扰我的,我当时想的是,我要是再不问一下,可能就永远不会得到答案了。
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老奎——为啥要在一把年纪了的时候想到来自首?老奎不搭理我,抽他的烟,望他的水。
问完我才明白,其实我也没那么想得到个答案。
这世界上说不清的东西太多了,而有答案的东西却太少。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冷不丁,老奎来了这么一句。
我听见了。
但当时像没听见一样。
随后我才意识到,“孤单”这个说法,我压根就没跟他挂上过钩。
这个词不该在他老奎的词库里。
我认为有些情感是他无从觉醒到的。
哪怕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攫紧了他的心,疯狂地荼毒他。
就好比如果他真的被“孤单”所煎熬,恐怕他也只会本能地有所不适而已。
那情形完全是生理上的,在他,可能就像是嗅到了一股令人反胃的恶臭。
他没法将之上升为一种情感。
所以,我以为听见了另外一个人说话。
他还是不看我。
但我没看错的话,他的眼角有混浊的老泪。
你见过人的眼泪像洗过抹布的脏水吗?当时我就见识了。
他还能流出脏水一样的眼泪,这算是上帝对他的一个优待。
你知道,动物们只能干瞪着眼睛默默承受。
不过这可不像一辈子都让上帝头疼的那个老恶棍。
他敢杀人,敢卖闺女,敢当钉子户,可是不敢承受老了的“孤单”。
他坐在那儿,整个人蜷缩着,像是被人扔出去时还揉成了团的废纸,你要是想重新弄平整,得用熨斗使劲熨才行。
报纸卷出的烟卷都快烧到他指头上了。
有一阵,我甚至动念,是不是想办法帮他把闺女给找回来。
但这念头立刻打消了。
还是算了吧。
有什么好说的呢?你要是也被自己的亲爹卖过一回,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从上海回来,咋就觉得屋里更空了。
”他说,“我都后悔为啥非要那么大的房子,不如回监狱去待着。
”那房子并不大,一居室而已,凑合着住倒是够了,可已经放不下一个老混蛋的“孤单”。
这玩意儿好像有体量,而且呈弥漫状,随物赋形,无孔不入,能把整个世界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老郭在院子里朝我们招手。
我把老奎拎起来,还替他拎起了包袱。
这两样都不重,轻飘飘的。
我师父老郭站在不远处。
几个统一穿着橘红色马甲的老人在窗口探头探脑。
条件再好,在我眼里,这里也是生老病死的所在,是荒凉之地。
但你无能为力。
可能最后我也得把我妈送进来。
可能最后我自己也得被人送进来。
我们向老郭走过去,我突然觉得我师父也是轻飘飘的,大概也已经瘦到了能被我一只手就拎起来的地步。
时值仲秋,天高云淡,但那一刻,我的感觉并不比待在六十年未遇的酷暑中好受多少。
那是浩渺的炽灼跟微茫的薄凉交织在一起的滋味。
(选自《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既是“出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见证人,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借助“我”的观察和思考,有力凸显了师傅老郭的形象。
B.老奎做尽了坏事,还无事生非,以主动自首来制造事端,是一个十足的老混蛋,即便如此,他也有常人的情感,害怕孤单。
C.小说巧用对比手法,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前者如“我”和老郭思想差距上的对比,后者如老奎做尽坏事和害怕孤单的对比。
D.老郭已经退休,又身患喉癌,但依然参加“出警”,塑造“老郭”这一形象可以鼓励人们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2)铝烟盒这一细节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B(2)①老郭的铝烟盒成了老奎的宝贝,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照顾;②这只铝烟盒只能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只有装饰或纪念作用,老奎却把它带在身边,说明老奎重视与老郭的友谊,和他老恶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小说对老奎珍爱铝烟盒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老奎内心孤单的描述。
(3)①小说最后用“炽灼”“薄凉”等词语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②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③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
【解析】【分析】(1)B项,“还无事生非,以主动自首来制造事端”表述错误。
从老奎的回话“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可以看出,老奎自首是因为害怕孤单,希望到牢里跟人说话,而不是“无事生非”“制造事端”。
故选B。
(2)题干要求“铝烟盒这一细节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首先,“铝烟盒”这一物象本身微不足道,但对于老奎而言,却弥足珍贵,因它是老郭送给自己的,这体现了老郭对自己饿的关心,故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不离不弃。
其次,“铝烟盒”实用价值微乎其微,但老奎却无时无刻不给它带在身边,这个细节描写和老奎原本是一恶棍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更能表现他对老郭给予的关怀的珍视。
最后,老奎如此珍爱“铝烟盒”,这也为下文老奎的孤单寂寞做了铺垫,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此题要探究的文句“那是浩渺的炽灼跟微茫的薄凉交织在一起的滋味”,宏观而言考查结尾段作用,微观看侧重艺术手法的检测。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域,答题模式为:首先概括内容,即本段或句写了什么;然后对于塑造形象有何价值意义;其次看结构上对情节有何作用;接着总结突出表现了何种情感;最后明确修辞的效果。
首先,结构或情节方面: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使情节曲折有致,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和可读性。
接着,主旨情感方面:引发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最后,修辞或语言表达效果:此句用“炽灼”“薄凉”意义相对词语意在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有强烈的对比感,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
故答案为:(1)B;(2)①老郭的铝烟盒成了老奎的宝贝,从侧面体现了老郭对老奎的照顾;②这只铝烟盒只能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只有装饰或纪念作用,老奎却把它带在身边,说明老奎重视与老郭的友谊,和他老恶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③小说对老奎珍爱铝烟盒的描写引出下文对老奎内心孤单的描述。
(3)①小说最后用“炽灼”“薄凉”等词语描写在养老院的感觉,蕴含着对生命生老病死的强烈体悟;②照应上文关于“死亡的味道”的描写;③凸显注重人文关怀的主旨。
【点评】(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2)此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物象以及细节的作用。
思维角度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答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3)此题探究文中结尾段中划线句的意蕴。
题干为“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做探究文本关键句子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选择那些关涉全文意蕴的词、句来探究,换言之,透过这些词、句、标题,看能体悟到文本哪些深刻的意蕴。
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注意词、句在文中出现之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李汉荣①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②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③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④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⑥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
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
然后,我就到了家。
⑦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
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
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荞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
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睛,它们就开始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