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xx航局万方码头项目部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1.概况1.1编制依据1.2.概述1.2.1工程情况1.2.2工程概述1.2.3主要工作量1.2.4自然条件1.2.4.1 气象条件1.2.4.2 水文条件1.2.4.3 地质条件1.2.4.4 地震1.2.5施工条件1.2.6工期要求1.2.7质量等级要求2.施工总平面布置与总体施工部署2.1临时工程2.1.1 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2.1.2 生产临时设施2.2 总体部署2.3 施工程序3、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3.1 测量工程3.1.1 控制点布设3.1.2 施工坐标的建立3.1.3施工水准网的建立3.1.4 施工测量3.2吹填砂场地平整3.3塑料排水板施工3.3.1 塑料排水板的质量控制和采购3.3.2 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流程3.3.3 施工机具选择3.3.4 施工要求3.3.5 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3.3.6检验标准3.4 隔振沟施工3.5 强夯施工降水和排水3.5.1 井点降水3.5.2 降水观测井的布置和观测3.5.3 井点降水施工要点3.5.4 施工排水3.6 强夯施工3.6.1 强夯要求3.6.2强夯施工工艺流程3.6.3 强夯机械和夯锤选择3.6.4 强夯施工步骤3.6.5强夯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3.6.6质量检验3.7 砂土整平压实3.7.1砂土整平与振动碾压3.7.2检验标准3.8 土工格栅铺设3.8.1材料选型和采购3.8.2 土工格栅铺设3.8.3施工要点3.9 山皮石铺垫及振动密实3.9.1 山皮石材料要求3.9.2 山皮石施工工艺流程3.9.3 山皮石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3.10主要测试项目3.10.1孔隙水压力观测3.10.2地下水位观测3.10.3效果检验孔3.10.4载荷板试验3.10.5回弹模量测试3.10.6压实度测试3.10.7沉降观测3.10.8侧向位移观测4、现场组织机构4.1 施工组织的总体思路4.2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4.3项目经理部管理层的各部门责任制4.4项目经理部人员配备情况5质量管理体系5.1 总则5.2 质量目标5.3 质量执行标准5.4 质量保证体系5.5 项目经理部主要人员质量职责5.5.1项目经理质量职责5.5.2项目总工质量职责5.5.3项目经理部质量员质量职责5.5.4项目经理部施工员(结构工程师)质量职责5.5.5项目经理部试验人员的质量职责5.6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及制度5.7 文件和资料管理制度6.工程投入的主要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计划6.1工程投入的主要工程材料、构配件计划6.2工程投入的主要工程和设备计划7.本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船机、设备计划表8.劳动力安排计划9.安全生产的保证措施(含防洪抗台措施)9.1 安全管理体系9.1.1 安全生产方针9.1.2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9.1.3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9.2 安全生产责任制9.2.1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职责9.2.2 项目生产副经理安全生产职责9.2.3 项目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职责9.2.4 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职责9.3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9.3.1 安全生产资源配置9.3.2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9.3.3 现场安全生产保证措施9.3.4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规定9.3.5 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有关规定9.3.6 工伤事故报告处理规定10.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含环境保护措施) 10.1文明施工各种标牌设置10.2施工现场及生活区文明、环保管理措施11.进度计划与工期的保证措施11.1进度计划11.2 工期保证措施11.2.1 施工组织措施11.2.2 工程进度管理措施11.2.3 冬季施工安排11.2.4 雨季施工安排12.按期开工的保证措施13.降低造价的措施附录附图1:生活及办公设施布置及结构示意图。
附图2:施工总平面布置及施工顺序示意图。
附图3:井点降水施工工艺示意图。
附表1:临时设施用地计划表。
附表2: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
附表3: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施工进度网络图。
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概况1.1编制依据1.1xx鲁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招标文件》。
1.2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图》。
1.3xx码头地基处理施工招标补遗、答疑文件(一)。
1.4 交通部颁发的《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
1.5 交通部颁《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1.6 交通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7交通部颁《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
1.8交通部颁《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1.9《建筑地基加固技术规范》(JGJ79-2002)。
1.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11《交通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JT/T480-2002)1.12《塑料排水板质量检验标准》(JTJ/T257-96)。
1.13《塑料排水板施工规程》(JTJ/T256-96)。
1.14 国家和部颁有关的标准、规范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使用现行版本。
若以上提到的标准、规范在同一内容上标准不一致,则按较高标准执行。
1.2.概述1.2.1工程情况1.2.1.1工程名称:xx港xx港区万方(国际)码头地基处理工程。
1.2.1.2工程地点:xx省xx港港口开发区。
1.2.1.3建设规模:建设4个公用件杂货泊位,从长江上游向下游依次布置10000DWT其他件杂货泊位1个(考虑后方工业园区的重件上岸需要)、15000DWT和20000DWT钢材泊位各1个、40000DWT木材泊位1个共4个泊位。
码头总长791米,码头宽30米,引桥4座,长度299米(其中3座宽12米,1座宽18米)。
后方堆场地基处理总面积为51.89万平方米。
1.2.1.4项目法人:xx万方(xx)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1.2.1.5 EPC单位: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2.1.6设计单位:xx航院。
1.2.1.7监理单位:xx科监理事务所1.2.1.8施工单位:xx航局1.2.2工程概述本工程位于长江下游南支河段上段南岸,与崇明岛隔江相望。
万方(国际)码头工程位于xx港xx港区老太海汽渡长江下游约1.2KM和荡茜口长江上游之间岸段,岸线总长1500M。
本阶段先行开发建设4个公用件杂货泊位,从长江上游向下游依次布置10000DWT其他件杂货泊位1个(考虑后方工业园区的重件上岸需要)、15000DWT和20000DWT钢材泊位各1个、40000DWT木材泊位1个共4个泊位。
码头工程后方围堤吹填工程已于2004年12月竣工,其正堤布置在-3~-5等深线之间(国家85高程系统,以下同),正堤长1500M,形成陆域纵深(正堤至后方长江防洪堤)约900M,形成陆域面积约1860亩。
陆域形成高程靠近大堤200M 范围内为+4.0M,其他部分高程为+3.0M。
码头前沿线自然泥面高程-11.0~-13.0M。
拟建码头位于长江白茆沙南水道南侧,水上交通极为方便。
本标段地基处理工程的总面积为51.89万m2。
地基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插板、强夯、井点降水和振动碾压。
码头后方陆域地基处理工程包括码头后方A、B、C、D四个区,地基处理均为在吹填砂上采用插板+强夯+井点降水,预压时间不小于1个月或根据各区施工组织安排和地质情况以及现场试验情况由现场确定。
A区:在吹填砂表面插打塑料排水板,排水板板长12m,预压后采用井点降水+强夯处理,夯后整平并在道路和钢材堆放区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回填25cm 山皮土作为覆盖层,经过振动碾压整平至地基处理竣工标高。
B区:在吹填砂表面插打塑料排水板,排水板板长15m,预压后采用井点降水+强夯处理,夯后整平并在道路位置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回填25cm山皮土作为覆盖层,经过振动碾压整平至地基处理竣工标高。
C区:在吹填砂表面插打塑料排水板后补填土后预压,补填土厚度不小于2m,排水板板长8m,预压后整平至强夯施打标高,采用井点降水+强夯处理,夯后整平并在道路位置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回填25cm山皮土作为覆盖层,经过振动碾压整平至地基处理竣工标高。
D区:在吹填砂表面插打塑料排水板后补填土后预压,补填土厚度不小于2m,排水板板长10m,预压后整平至强夯施打标高,采用井点降水+强夯处理,夯后整平并在道路位置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回填25cm山皮土作为覆盖层,经过振动碾压整平至地基处理竣工标高。
在后方陆域与长江大堤的交接处设置隔震沟,以减少强夯施工对大堤的震动影响。
强夯施工完成后,隔震沟采用土石料回填,并用压路机进行分层碾压,分层厚度为30cm~50cm,要求压实度≥93%。
1.2.3主要工作量详见下表:主要工程量一览表1.2.4自然条件1.2.4.1 气象条件根据xx市气象站1959~199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该站地理位置为121°06′E,31°28′N),当地气象要素分述如下:(1) 气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38.0 °C (1998年8月11日、15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 11.5 °C (1977年1月31日)多年平均最高气温 19.9 °C多年平均最低气温 11.9 °C多年平均气温 15.5 °C(2)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 1064.8mm (1959年~1990年)历年最大降水量 1563.9mm (1960年)最大月降水量 601.3mm (1993年8月)最大日降水量 229.6mm (1960年8月4日)≥25毫米降水量日数 10.5d.≥50毫米降水量日数 2.6d.≥100毫米降水量日数 0.2d.(3) 雾况本地区雾多以平流雾为主,一般多发于夜间和清晨,上午10时后消散。
多年平均雾日数42.3d,历年最多雾日数68.0d,历年最少雾日数28.0d。
(4) 雷暴多年平均雷暴日数 31.2d历年最多雷暴日数 56.0d (1963年)(5) 相对湿度每年7~9月相对湿度较大,月平均最高湿度达87%,月平均最低湿度出现仅为63%;当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
(6) 风况本地区季风特征明显,夏季以SE~SSE向风为主,冬季受冷空气影响以N 向风为主。
本地区多年平均风速3.3m/s,全年常风向为E向,统计频率为12%,强风向为NW向,最大风速为20.0m/s。
本区大风主要由寒潮和台风影响引起,风力≥6级的大风日数年均为26d,最多年份为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