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 夏朝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3.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制度,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是十分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商朝是一个弥漫着_______色彩的王朝,商王借助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分封制)1. 建立:公元前_______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开始推行分封制。
2. 建立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 内容⑴最高统治者:。
⑵分封对象:是分封主体,异姓封国包括、,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⑶分封内容:是分封的主要内容,还可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
⑷诸侯义务:听从命令、、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等。
4. 作用⑴通过分封,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⑵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⑶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⑷消极: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的权力的集中。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 目的:为了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 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 内容特点⑴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
⑵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
大宗小宗关系是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隶属关系。
4.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的特权。
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问题探究】主题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及关系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诸侯国类别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卫同姓今河南北部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族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五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七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主题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题三:宗法制在今天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及时训练】1.(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2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2.(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3题)《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4.图1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2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5.(广东珠海质量检测)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6.(2012年1月绍兴市期末1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7.(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1题)《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8.(2012年1月日照市期末1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9.(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1题)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问题探究】主题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及关系(1)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的对象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旧族等。
从地理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
(2)诸侯对周王的义务: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王权衰弱,诸候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
(4)宗法制。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
主题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为纽带2、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带有原始社会的部族色彩5、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主题三:宗法制在今天(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及时训练】C B C B B BD A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