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过程

社会政策过程


敌国当时的评论:
甲午战争期间一日本将领的评价:“至清 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 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 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 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陛 擢。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夫济足实 效?”(《中日战争》,第一册,196页)
特殊的发展水平:外向型
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 民;
从善于试点到善于普及 从满足于抓典型到下功夫于抓整体
管理方式
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 开与透明
发展社会对话 关注社会舆论 以社会接受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
(九)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三:技 术、程序与细节的不断改善
细节决定成败的意义; 关键细节:标准、统计、通报与程序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细节性管理规范的建立。
从最需要的地方开始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能力解决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效果的地方开始 从最有战略意义的细节开始
(八)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之二:政策制定机 制的创新
1.政策管理从一般原则指导到日常管理; 2.从部分项目和地区的优惠到普惠于全体公民; 3.从被动地安全管理和监督到面向社会的公开与透明
(二)社会政策制定的四类要素:根据参与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划分:
行政管理机构:政策产出的整体组织;
不同类型的领导者:提供政策的方向;
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决定政策的执行力;
各个利益集团: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政策的 制定过程发生影响。
(三)社会政策制定的六个阶段: 社会问题产生:问题为政策之母; 政府机构做出反应:反应方式决定质量; 行政人员讨论方案:讨论办法决定公平度 决策者通过政策:通过的程序决定权威性 行政机构贯彻执行:执行规则决定普及度 全社会综合评估:实践的检验。 问题→反应→方案→决策→执行→检验
(四)社会政策制定的几种范式 法律:最高级别的社会政策; 法令:政府以行政命令颁布的社会政策 规章: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的章程 讲话:领导人的政策宣布 制度:较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机制:管理的程序和办法
(五)社会政策的决策 1、决策的内容 是否采取行动
社会政策的受益者范围:普遍性模式与选择性模 式
结语: 内容如何决定国家的稳定与否
政策的制定方式决定政策的管理能力是否 良善
二、社会政策的实施
一个社会政策行动能否成功的达到其目标, 不仅取决于合理的决策,而且也取决于能 否有效地实施
社会政策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动过程, 包含了具体行动方案的设计、社会政策的 组织及管理体系的建立、社会福利项目的 建设、社会服务行动的展开、社会政策行 动的日常管理、社会政策行动的评估与变 动等
福利水平的高低。福利水平与覆盖范围成反比; 需求力度与财力。
资源调动的方式 项目的运作方式
2、社会政策决策的层次 宏观政策决策
技术手段设计:专家设计;简单化原则
运行方案设计:基本方案与服务细则
3、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公共政策的决策体 制
集中型决策模式与民主型决策模式
代议制民主模式;民众集中型模式;精英 模式
(八)中国社会政策制定中的问题
1、中国正处于社会政策制定的快速发展 (1)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2)社会政策的缺陷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
问题的重要原因:“中国无社会政策”论
(3)只有建立健全各项社会政策,才能保 证我国社会的正常运转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人均国民总产值超过1000美元:18万亿; 两个差距拉大:城乡差距、贫富差距;
可行性的主要方面:经济可行性;政治可 行性;技术可行性
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
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信息的有效性;信 息的及时性;信息的充分。科学的信息网 络
利益集团的影响:香港的政改方案 公众舆论与大众传媒:孙志刚事件 政府领导人的偏好与主管部门的影响 突发事件:非典。
突发事件的制定
.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要素 .社会政策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定:问题与完善
(一) 社会政策制定的不同类型
1、从决策制定的主体可以划分为:行政主 导,议会主导,党委主导,中央主导,地 方主导;
整体上都可以称之为问题主导;
2、根据发展的形态可划分为:发展型,计 划型,过渡型等
不能认为我们就不能改革:改革就在每个公务人员特别是 民政人员的身边。
理念的作用。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机构的作用:群众情 绪,群众利益。社会建设标准;
政策管理 从一般原则指导到日常管理 从一般文件到网络管理 从基层单一落实到上下一体化落实 从刚性政策制定到不断创新政策
特别优惠到普惠
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进入社会政策议程的影响因 素
社会成员为满足需要的水平和社会问题的严重程 度
问题是否为公众或政府所清楚认识
社会结构的影响:
政治体制的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度
社会成员的状态:普通公民:是否善于表达阶层 的利益;政治家:价值观、使命感与党派利益;
研究者;利益集团;大众传媒。
(六)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因素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 社会政策的需求状况 政府或政党的目标 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
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实施一项社会政策 所要付出的各种代价;经济成本;社会心 理成本;政治成本。
2、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实质内容:政策的可能性; 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可 接受性
6、我国社会政策制定所面临的基本挑战
(1)价值分歧:什么叫市场化?公正性问题。眼界问题。 局限性;
(2)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浪漫主义与传统的官僚主义, 要素调整问题;
(3)缺乏熟练的技术官僚:不会研究和解决问题;
(4)程序的弊端:邓小平所批评的现象──会议多,文件多, 讲话长;
(5)抽象性太强:缺乏操作性。
特殊的历史:制度的基础
中国的社会政策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 发展阶段:古代社会,救灾集中代表了社 会政策;近代社会,工业化使工人有了社 会政策;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使经济与社 会政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特殊的文化:公共管理薄弱 知识分子的行为:崇尚个人修身; 考官与考试的内容:经书与诗词; 社会价值:务虚多而实务少; 社会道德:私德强,公德弱; 社会管理:缺乏操作性,长于口号。
所谓社会政策的实施,就是社会政策的执 行过程,也就是将一项社会政策方案付诸 具体行动的过程。
社会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制定实施细则、 确定资金及资源筹集与运用方式、建立高 效的社会服务传递模式、建立有效的组织 及管理体系等
(一)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1、制定实施细则的主要形式 (1)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两种解释
语义解释:歧异性语言、非大众化专业用 语、模糊性语言
操作化解释:将政策规定的原则及条件具 体化;体现了政策执行者的自由裁量权
(2)社会政策规划 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而设立的具体行动
方案和计划。
(3)社会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程序化、制度化
(4)附加规定 对政策文本的补充或修订:扩展性附加与
中央启动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公务员 工资与低收入人口救助水平;
两大社会热点问题:看病难、上学难; 两个重大社会课题:就业难、农民工权益 现代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谐社会与新农村
2.社会政策的缺陷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问 题的重要原因:
“中国无社会政策”论 缺项:缺乏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政策; 缺位:过去建立的政策标准低,作用小; 缺制:体制与机制
(4)体制的优势:动员体制,便于在全国推进
(5)开放的国际经验:各国有一定的成功和失败的 做法
传统的优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围绕着解决社会问
题而产生的; 实事求是的理念 群众路线 民主协商 学者议政
平等价值的优势 人人平等的制度安排 平均的理念:冲击城乡的差距 社会流动:民工潮 基层民主 上访制度
可以暴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公众和 政府的重视,从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可以暴露社会政策决策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引导政府改进和加强政策体系
在突发事件影响下政府往往面对更大的压 力,从而采取行动及决社会问题
(七)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1、确立政策议程:社会政策安排计划。 2、方案设计:初选方案;方案比较与优化 3、可行性研究 4、政策试点 5、文本发布
价值分歧 什么叫市场化? 什么是公正性? 能不能养懒汉? 政府的职能定位 客观上:眼界问题,还有局限性;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浪漫主义过于强调理论 传统的官僚主义过分强调尊严 战略性的规划能力弱 宏观要素调整能力弱
缺乏熟练的技术官员 发现问题能力弱 研究问题能力弱 解决问题能力弱 动手能力弱
不平衡的结构优势 不平衡与各地的自主权; 回旋余地大; 经验的丰富多样性; 政策的创新性导向。
体制的优势 动员体制,便于在全国推进; 部门较多,制造了创新空间; 政策多变,给予了发展弹性; 程序宽泛,方便于具体规范。
开放的国际经验 各国有一定的成功和失败的做法; 开放的人员交流; 开放的政策对话; 开放的官员培训; 开放的学习比较。
开放的代价:干部级别制度、八级工制度、 八级教授制度的丧失;
泡沫式自主创新的倾向:上海交大的“汉 芯 一号”事件
熟练工的缺乏:过度竞争与过度开发
特殊的社会结构
人人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传 统
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的城市化政策 特殊的社会矛盾: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 国际性的开放与传统行为方式的并存
程序的弊端 邓小平所批评的现象──会议多,文件多,
讲话长 重心在口号 以会议中心 以文件为目的 问题的解决被排除在了程序之外
抽象性太强 理念过多 原则过多 规程过少 程序过少 总体上,缺乏操作性
(七)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改革和完善:战略规划的调整
1.以人为本:如何把握现实,认识现实,认识现实问题; 稳定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