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综上所述, 陶、柳咏雪诗的 分野在于, 一个发言超然, 寓于 忘形; 一个强自排遣, 寄托孤 愤。“陶诗胸次浩然, 其中有一 段 渊 深 朴 茂 不 可 到 处 。” ( 沈 德 潜 《 说 诗 睟 语 》) 说 明 陶 渊 明 心 如止水, 其诗歌亦如一泓深水, 他人不可企及。陶咏雪发纤秾于 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柳则辞旨 凄婉, 怨意自深。施补华说: “柳子厚幽怨, 有得骚旨, 而不 似陶公, 盖怡旷气少, 沉至语少 也 。” ( 《 岘 佣 说 诗 》) 钟 惺 说 : “非不似陶, 只觉音调外不见一 段 宽 然 有 余 处 。” ( 《 唐 诗 归 》) 用这些语句来评价上面所论陶、 柳咏雪诗或诗句也是十分恰当 的。
山’句最佳。若柳子厚‘千山鸟 飞 绝 ’, 已 不 免 俗 。” ( 《 带 经 堂 诗话》卷十二) 王士祯之所以激 赏他人咏雪诗, 而独以“俗”字 评价柳诗, 就是因为他人咏雪寓 乎忘形, 柳诗则滞于孤愤。“此 诗 读 之 便 有 寒 意 。” ( 刘 永 济 《 唐 人 绝 句 精 华 》) 而 他 人 咏 雪 诗 寒意则浑然不觉。
过滤, 出语天真, 一片神行。上 面所引他的咏雪诗句也不例外。 “ 倾 耳 无 希 声 , 在 目 皓 已 结 ”, 作 者善于抓住所描摹对象的突出特 征, 即雪的轻虚与洁白, 用淡淡 的笔墨, 就把雪的神态凸显了出 来: 听之无所闻, 视之已白成一 片。罗大经《鹤林玉露》: “只十 字, 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 后 来 者 莫 能 加 也 。” 沈 德 潜 《 古 诗 源 》: “ 渊 明 咏 雪 , 未 尝 不 刻 画 , 却不似后人粘滞……为千古咏雪 之 式 。” 足 见 该 句 诗 历 来 倍 受 推 崇。这两句主要刻画雪的静态。 当然,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 雪 ”, 也 刻 画 了 回 风 舞 雪 的 动 态 , 但是, 整体上给人以静的感觉。 这和陶渊明淡泊宁静、超然物外 的心态是十分吻合的。如果更深 层理解这一点, 还要结合整首诗 来观照。从这首诗的题目可知, 该诗带有日记的特点, 所写的是 实景, 没有夸张和虚构。雨雪霏 霏, 寒风凄凄, 劲气袭袂, 箪瓢 屡空, 作者的处境可谓穷矣。然 而, 在如此情况下, 作者对生活 维艰的现实却不关注, 甚至是达 到了“忘我”的程度。因此, 该 诗主题不是忧生之嗟, 而是仰慕 遗烈之崇高品德, 谨守君子固穷 之益坚节操, 尤其不以栖迟衡门
2007.01文 学 教 育
研究者
李振中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 “ 柳 子 厚 晚 年 诗 极 似 陶 渊 明 。” “所贵乎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 也 。” 陶 、 柳 同 流 、 柳 诗 自 陶 诗 中来, 就这样经东坡“发明其 妙”后, 渐被后人接受。不过, 学者们早已指出二人诗风也有很 大的差异。本文不拟从宏观上论 述两人诗歌风格的异同, 只准备 对比欣赏他们极其有名的咏雪诗 或诗句, 来观照诗歌中所呈现的 不同风貌, 以期收到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的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大约作于 被贬官永州时期。由于参与了以 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 柳 宗元长期被贬在永州和柳州。沉 重的政治压抑和思想苦闷, 使得 他内心郁结而享年不永。虽然时 时也借山水之游来排遣心中块 垒, 但他不具备恰当解决自身困 境的能力, 始终走不出政治生涯 中的悲剧阴霾。因而他的许多诗 都营造出一种砭人肌骨的清冷意 境, 染上了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 色彩, 呈现出凄清冷峭的风格特 征。“柳子厚……深于哀怨, 谓 《骚》之余派可? ( 陆时雍《诗 镜 总 论 》) “ 柳 州 诗 长 于 哀 怨 , 得 《 骚 》 之 余 意 。” ( 沈 德 潜 《 唐 诗 别 裁 集 》) “ 柳 诗 如 巴 东 三 峡 , 清 猿 夜 啼 。” ( 乔 亿 《 剑 溪 说诗》卷上) 凡此种种, 都说明 柳诗风格闲旷清峭、悲婉微至的 特点。在这类诗中往往寄寓了柳 宗元内心的孤愤, 《江雪》诗更 是如此。与陶诗不同的是, 全诗
024
研究者
文 学 教 育 200701
为耻。作者用雪的意象也是来衬 托寝迹衡门、与世隔绝的平静心 态。尽管这一时期陶渊明尚未归 隐, 但追求隐逸的超然心态在他 的诗作中却屡屡被传达出来, 这 一点无需举其诗例。他后来的 《祭从弟敬远文》把这种心情进一 步诠释了出来: “余尝学仕, 缠 绵人事。流浪无成, 惧负素志。 敛策归来, 尔知我意。常愿携手, 实彼众意。每忆有秋, 我将其刈。 与汝谐行, 舫舟同济。三宿水滨, 乐饮川界。静月澄高, 温风始 逝。”由此可知, 陶渊明内心深处 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 这一情结 只有敬远能够了解。而他的咏雪 诗正可以看出, 他对生活状况的 关注已经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冷眼 旁观。在正式归隐之前, “性本 爱丘山”的禀赋尚未与田园生活 达成契合。但心态已经处于超然 的非功利状态。而当深感世俗生 活有违平生之志时, 便毅然决然 与官场彻底决裂, 到田园中寻找 “诗意的栖居”。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结( 一作 洁) 。( 节选陶渊明《癸卯岁十 二 月 作 与 从 弟 敬 远 一 首 》, 原 诗 为: 寝迹衡门外, 邈与世相绝。 顾眄莫谁知, 荆扉昼常闭。凄凄 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 声, 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 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 了无 一可悦。历览千载书, 时时见遗 烈。高操非所攀, 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 栖迟讵为拙? 寄意 一言外, 兹契谁能别?)
注 释: [ 1 ] 参 见 《 陶 渊 明 年 谱 简 编 》, 袁 行 霈 《 陶 渊 明 笺 注 》, 中 华 书 局 , 2003 年 4 月 版
李振中, 男,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讲 师, 硕士, 主攻唐宋文学。
025
陶、柳咏雪诗句表现出的不 同心态, 反映了二人迥异的人生 观, 而不同的人生观和时代的风 气不无关系。陶渊明的超然心态 与魏晋以后隐逸风气的兴盛关系 很大, 而这种隐逸风气又与战乱 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柳宗元的诗歌则体现了中唐这一 悲慨愤激时代的文人特有的个体 忧患意识。长期的贬谪生活, 使 得他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对于理想 的追求中, 充满孤独寂寞、凄楚 忧伤的情绪,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 为自命才高行洁却得不到理解和 重用的孤愤心态。
不对雪的情状作具体描摹, 而着 力描写一个空中全无鸟影、地上 更无人迹的浩邈无边的寥廓背 景, 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那个孤傲 的寒江垂钓者形象。全诗纯从静 处落笔, 刻画了一个一尘不染、 万籁无声的世界。可是, 读来却 给人以动的感觉, 只因作者用了 “ 绝 ”、 “ 灭 ”、 “ 钓 ” 三 个 带 有 动态性的词, 使得画面仿佛浮 动、活跃起来。这样正和垂钓者 内心的不平静是如此的合拍, 垂 钓者内心的不平静全靠外界的寂 静反衬出来。而这个垂钓者正是 柳宗元的写照。唐汝询《唐诗 解》卷二十三: “人绝, 鸟稀, 而披蓑之翁傲然独钓, 非奇士 耶? 按七古《渔翁》亦极褒美, 岂子厚无聊之极, 讬以自高欤?” 朱子荆《增订唐诗摘抄》卷二: “千、万、孤、独, 两两对说, 亦妙。寒江鱼伏, 钓岂可得? 此 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 钓岂 独翁哉! ”刘文蔚《唐诗合选详 解》卷三: “置孤舟于千山万径 之间, 而一老翁披蓑戴笠独钓其 间, 虽江寒而鱼伏, 非钓之可 得, 彼老翁独何为而稳坐于孤舟 风雪中乎? 此子厚贬时取以自寓 也 。” 都 指 出 这 个 被 幻 化 、 美 化 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 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 见, 柳诗所描写的雪景, 却未必 是实景, 尤其是寒江独钓景象则 纯属虚构。雪景是为了刻画这一 形象而设的, 雪海茫茫, 远望则 鸟飞不到, 近观则四无人踪, 极 度夸张地渲染环境之幽静空寂, 以此来寄托柳宗元在政治失意之 后的孤愤情怀。胡应麟说: “二 十字骨力豪上, 句格天成, 然律 以 辋 川 诸 作 , 便 觉 太 闹 。” ( 《 诗 薮·内 编 》 卷 六 ) 正 指 出 柳 宗 元 内心的躁动与孤愤。王士祯: “余论古今雪诗, 唯羊孚一赞及 陶渊明‘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 洁 ’, 及 祖 咏 ‘ 终 南 阴 岭 秀 ’ 一 篇, 右丞‘洒空深巷静, 积素广 庭 闲 ’, 韦 左 司 ‘ 门 对 寒 流 雪 满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 宗 元 《 江 雪 》)
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雅淡深长
的语言风格, 是这两首诗或诗句 被广为传诵而历久不衰的原因。 但是二诗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 陶诗用雪的意象表达超然心态, 柳诗则寓于孤愤。
陶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二年, 即四○三年。四○一年, 陶母孟 氏卒, 渊明从桓玄幕还家, 写该 诗 时 正 值 陶 渊 明 居 丧 在 家 。 [1]此 时 虽然距陶渊明彻底辞官归隐尚有 两年, 但是追求隐逸的思想在陶 渊明生涯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 不可否认, 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 影响, 也有十分强烈的志在兼济 理想, 因此在诗歌中偶尔流露出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 诗》其五) 的豪情以及“日月掷 人去, 有志不获聘”( 《杂诗》其 二) 的迟暮之悲。但这些思想火 化在以向往归隐、崇尚自然作为 人生旨归的主流下稍纵即逝。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 归 园 田 居 》) 和 “ 望 云 惭 高 鸟 , 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 曲 阿 作 》) 分 别 表 现 了 “ 质 性 自 然”的本性和“心为行役”的无 奈。出仕的世俗生活虽能免去冻 馁 之 患 , 但 “ 违 己 交 病 ”, 因 而 , 必须泯去世俗熏染过的“自我” 以 求 回 归 一 个 “ 真 我 ”。 表 现 在 诗 歌创作中, 也是几经沉淀, 层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