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决定感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病原体 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哪个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病原体 ()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 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 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侵袭力 毒素
毒力: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 力的强弱。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 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 侵袭力。
(二)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因素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功能正常
功能异常
免疫防御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 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
素(抗传染免疫)
陷综合症
免疫稳定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 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 胞,进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 发生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免疫监视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 功能失调时,导致癌变或持续
❖ )卵磷脂酶():又称α毒素,可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尤其是红细胞。如产气芽孢杆菌(. )的毒力和蛇毒主 要功能都由此酶引起。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 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 球菌的荚膜;
)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 胞内寄生;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于 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 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 对毒性较弱。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 没有器官特异性。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 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 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 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 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 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 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细胞外感染
感染
细胞内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 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 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 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
作用。
)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 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 过程中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 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 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梭菌属)
❖ 链激酶():又称血纤维蛋白溶酶(),能激活血纤维蛋白 溶酶原(胞浆素原),使之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胞浆 素),再由后者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水解,从而有 利于病原体在组织中的扩散。 (溶血链球菌)可产此酶。 (在医疗实践上,细菌的链激酶已被用于治疗急性血栓 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深部静脉血栓疾 病等。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制病特异性
毒性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一般随时分泌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强*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 死菌溶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内毒素作用基 本相同 弱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比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能 差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不能 耐热性强
*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亿(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但及 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破伤风毒素可杀死万只小鼠,白喉毒素可杀 死只豚鼠。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 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 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 ( ),可水解机体结蒂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引起组织 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因而 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
(链球菌属)
(葡萄球菌属)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 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 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 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类毒素()和抗毒素():
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 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 引起免疫时即足以致病,而毒素与神经突触的结合是不可 逆的,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预防特别重要。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 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 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 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 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 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 尿液冲走;
的自身细胞(癌细胞)
感染的发生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二、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 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 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 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微生物学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麻疹
百日咳
风疹 腮腺炎
拯救人数最多的科技手段
:.
第一节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 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 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 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
鲎试剂法( )即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 ()
原理:内毒素激活变形细胞溶解物()中的因子而引 发系列的激活过程,使可溶蛋白凝固成为可见的凝 胶反应。
、病原体数量 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数量是不同的。 伤寒沙门氏菌:个宿主 霍乱弧菌:个宿主 痢疾志贺氏菌:个宿主
、侵入门径 消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口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