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

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

……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

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

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

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

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

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

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

”“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

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

”“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

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

”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

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

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

李鸿章推行
外交时有得也有失,而且失大于得。

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沦陷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清朝统治的腐朽。

3、是腐朽王朝的忠臣,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于崇尚宋学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收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从而成长为纲常名教的信徒。

在他心目中,忠君概念根深蒂固,因此他与清政府互相存在,荣辱与共。

文献:李鸿章传苑书义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李鸿章传梁启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李鸿章的外交生活董丛林团结出版社 2008年1月
冶金14-A2班
虎晓东(120143204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