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堆雪人》一课有感

音乐:《堆雪人》一课有感

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
音乐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音乐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堆雪人》一课有感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社会上对学音乐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是有气质有品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音乐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直以来,创新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广大音乐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也便是“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综合课、创作课中体现创新”,而“唱歌课中如何体现创新”则似乎已成为冷门。

昨日在网上欣赏flash动画时,不经意间打开了一首用flash制作的《雪人》MTV。

就在看着动画中的雪一片片飘落下来,内心感怀作者高明创意的一刹那,我忽地回想起上学期结束时的一节唱歌课:《堆雪人》;再仔细地回忆自己当时的教学过程,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也在某些环节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

于是马上翻开旧教案,细细地再读读想想,感觉挺有感触的。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那堂老课来谈一谈我在唱歌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创新的。

《堆雪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情感为主线,从感性入手,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唱歌曲,从而用美的歌声去表现歌曲。

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从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上去突出创新。

一、变换问好形式,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音乐课中,我们对每一个细小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去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

就拿师生问好来讲,问好是每一节课都必不可少的,而长期不变的问好形式,只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成为一种习惯,也因此会淡化学生的学习激情,埋没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堆雪人》一课中,我尝试着改变了与学生的问好形式。

1、改变乐句的声部形式。

《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所以,我在设计问好曲时,注重了声部的选择,由一个声部变成了二声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声部概念,和声音的和谐性,使合唱课在一开课就有一种和声美。

2、变换问好的速度。

开课时,我用了两种不同的速度来问好,一种是行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去演唱,体会抒情的情绪。

另一种则是用小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去演唱,从而体会活泼、欢快的情绪。

这样采用对比的形式问好,不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护了学习激情,而且为后面有弹性的歌唱奠定了基础。

二、使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以情境感染。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优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

因此,我在《堆雪人》这一课中,借助了一些电教媒体的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
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

课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处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感染。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在发声训练中,我采用画面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画面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有针对性地用柔美和有弹性的声音分别练唱不同情绪的练声曲,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

2、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回忆飘着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严冬的气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

3、艺术处理。

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

因此,我在进行艺术处理时,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二、从感性入手,充分体现“听觉”艺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去体现“听”的魅力。

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而生硬的去灌输一些音乐符号,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换种方式,我们使专业的音乐符号
变为感性的、可听性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体会,我想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了听觉艺术:
1、难点节奏的突破。

《堆雪人》一课中,有一个难点节奏:0×××××(强拍休止),在该节奏的突破上,我并不是让学生去死读节奏,而是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听辨两条旋律片断。

从感性上去体会其不同之处(2345.6---02345.65---),然后,出示节奏卡,老师吹奏带休止的旋律,让学生在两个节奏卡中,选择出老师吹奏的旋律所对应的节奏型,使其对节奏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再模唱该旋律,从而充分去感受和认识强拍的休止节奏。

由此以来,学生对难点节奏的把握,便由一个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难点也很自然地解决了。

2、歌曲的学唱。

《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在学唱齐唱部分和高声部时,我适当弱化了识谱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其在听的过程中去学唱歌曲。

学生在完整听第一遍时,是对歌曲情绪的总体把握和节奏的感受;听第二遍则是用手串铃去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用响板去巩固强拍的休止节奏;第三遍便是同学们学唱歌曲的齐唱部分和高声部。

虽然是在反复地听歌曲,但每一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归根结蒂,这些程序都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实践证明,这样适当地弱化识谱教学,加强听觉感受,学生对歌曲的学
习兴趣不仅有所增强,而且学习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三、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

在《堆雪人》一课中,我便充分开展了小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

在《堆雪人》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的合唱练习。

在合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

当学生在唱会高、低声部后,教师便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声部合作。

如:老师唱高声部,部分学生唱低声部,其余学生则充分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师生交换声部合作练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声部基础后,便开展生与生之间的声部合作练习。

经过这样师生歙和、生生合作,同学们的声部概念已经比较牢固了,现在,再让学生去表现和声美,那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和声美,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
培养。

一节看似常规的唱歌课,在经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后,似乎对其润色不少。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而且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主体意识,成了学习的主人。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