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专题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的特点: 跨学科 政治性 当下性 大众性:反精英。文化研究不是对高雅文化 进行研究,而是对以大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 现象进行研究,凡是以往被文学批评不屑一 顾的大众文化现象,均可纳入文化研究的视 野。
国内对文化诗学的重新阐释
现实性品格:这一点吸收了文化研究的思路。 审美性品格:这一点保证了它与文学的联系。
《文学死了吗》中的相关论述
文学行将消亡的最显著征兆之一,就是全世 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都在大批离开文学 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 媒体研究(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研究、 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他们写作、教学的 方式常常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接近传统意 义上的人文学科。他们在写作和教学中常常 把文学边缘化或者忽视文学。P18
危机之二:文学理论游离于文学本身,抛开 文学自说自话。 20世纪的西方的文学理论逐渐成了一门独立 的学科,成为一门自足的学问,理论本身获 得了繁衍、生殖、革新的能力。文学理论不 再需要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再需要 文学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在许多文学理论 中,已看不到它们与文学有多少关系。
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
文学理论正在逐渐得 到重视。可以看到, 众多西方的文学理论 派别纷纷登陆,盘踞 了教授们的讲坛。大 规模的翻译组织的理 论旅行终于显出了成 效。
从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到后殖民主义, 这些理论已经在西方的学院得到认可证书。尽管对 于弗洛伊德心存疑虑,或者弄不清结构主义的基本 涵义,但是,学院愿意对这些不无古怪的学说网开 一面。一些新锐理论家开始在能指嬉戏、欲望的写 作或者东方主义这些术语之下重新集结,并且自命 为“学院派批评家”。……必须承认,学院派批评 家多半是围绕一些理论设计的话题从事研究。
曹文轩:我将批评的 资源分为“娘家理论” 与“婆家理论”。
所谓“娘家理论”就是这些理论本就是专门 用来研究文学的。它所谈论的问题,就是文 学问题,它的体系本就是为言说文学而建立 的。比如中国的古代文论。所谓“婆家理 论”,就是这些理论本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建 立的,建立了这些理论的理论家们当初也没 有想到过他的理论日后会与文学有什么瓜葛, 是文学批评家们将文学嫁了过去或者让它们 倒插门,终于结成金玉良缘,并从此如胶似 漆。
技术的变化以及与伴随的新的媒介,正在导 致现代语汇意义上的文学渐渐死亡。印刷时 代的文学用来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公民反复灌 输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 使他们成为好的公民。这一角色及其功能, 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被收音机、电视、电 脑、VCR、DVD与因特网等取代。甚至,社 会也不再需要大学作为主要的教化公民的场 所,过去在大学中这一职能主要由人文科学 系来承担,现在也被电影、电视以及谈话节 目所取代。
关于余虹及其论文
余虹(1957. 2- 2007.12),生前系中国 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 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 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比较 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著 作有《思与诗的对话—— 海德格尔诗学引论》,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等,2007年12月5日1时 许坠楼身亡。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 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再比如当年明月撰写的 系列作品:《明朝那些 事儿》 赵勇:“好看”的秘 密——《明朝那些事儿》 的文本分析
余虹在此基础上先后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 “文学性蔓延”: 一、后现代思想学术的文学性 二、消费社会的文学性 三、媒体信息的文学性 四、公共表演的文学性 结论: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性”研究 但引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学性?(参看 《西方文论关键词》中周小仪的解释)
二、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对策
1.危机 危机之一:文学理论滞后于文学的发展,无 法对文学作出充分的解释。 A.来自文学概论课的启示:许多文学理论 的教材中论证一个问题所举的例子大都是经 典名著的例子 。
B.来自文学现实的启示:如张艺谋《英雄》 上演之后的评论文字。
评论文字:电影中虚构的残剑、飞雪、长空、 无名为报国仇家仇,义无返顾谋刺秦王,在 这种壮举中,他们已是“英雄”人物;刺秦 悲剧发生后,他们终于醒悟到秦国的不可战 胜。与其诸侯割据,生灵涂炭,不如统一 “天下”,共生共荣,义士侠客遂从“个人 英雄主义”升华到“民族英雄主义”,成为 真正的“英雄”。这一故事虽纯属“戏说”, “但《英雄》揭示的是历史规律的真实、时 代精神的真实、‘英雄’内心的真实。它达 到了一种理性真实的高度”。
罗兰· 巴特在其早期著作《神话论文集》中对 摔跤、洗衣粉广告、汽车式样、电影明星、 脱衣舞等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解读,并指出 了这些日常文化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因此, 亦可把巴特的研究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一种形 式。
西方学者对文化研究的反思中,亦开始注意 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在文化 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从90年代 中后期开始,凯尔纳就在反复申明这样一个 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文化研究 的元理论之一,其大众文化理论与大众传播 研究实际上是文化研究的早期模式,这一学 派所发展起来的跨学科方法可以给后来的文 化研究带来许多启迪。
2001年,当米勒同样在《文学评论》(2001 年第1期)发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 续存在吗?》一文时(此文原为米勒2000年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演讲),却激起了轩 然大波。
此文是从“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 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等路径进 入问题,其意图却依然是要揭示文学与文学 研究所存在的危机。 此后国内许多学者撰文质疑、商榷、支持这 一观点 质疑者以北师大童庆炳先生为代表 支持者以社科院金惠敏先生为代表
2、对策
对策之一:走向文化研究 对策之二:走向文化诗学
关于文化研究
一般所谓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有其 特定的含义,主要指的是1950年代从传统的英国文 学学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先驱人物是 威廉斯和霍加特霍加特于1964年创办了英国伯明翰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并首任主任,此后,该中 心进行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比如, 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的考察,他们发 现这种亚文化实际上对体现着中产阶级保守价值观 念的英国主流文化构成了一种象征形式的抵抗,具 有深刻的阶级内容。由于其具体操作充分考虑到了 性别、年龄、种族等文化政治因素,从而使文化研 究与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结合了起来。
一、经典文本情况
关于米勒 J. 希利斯· 米勒(J. Hillis Miller), 1928年生,哈佛大 学博士,美国著名 文学批评家,解构 主义批评的重要代 表人物,现为厄湾 加州大学英语与比 较学系教授,主要 代表作有《理论今 昔》、《小说与重 复》。
1988年,米勒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学术活动, 1994年,他第二次来中国,随后是1997年, 自2000年始,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或数次来中 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他的影响也越来越 大,堪比当年的杰姆逊。
危机之三:文学已经或正在走向终结,文学 理论失去了言说或研究的对象。 这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 米勒的观点。他 在许多次讲演中都引用了德里达《明信片》 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论述的依据。
……“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
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 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 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 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 书也不能幸免……
杰姆逊给中国送来了 后现代主义 米勒则给中国带来了 文学终结论
1997年,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J· 希利 斯· 米勒(J. Hillis Miller)在《文学评论》 (1997年第4期)发表《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 影响》一文,虽然他在此文中已经断言, “新的电子设备在文学研究内部引起了变 革”,网络也对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此时国内学者对他的说法反应冷淡。
在这里,我又遇见了那位上星期六跟我一 起喝咖啡的美国学生,她正在考虑论文选 题的事情(比较文学专业)。我建议她选 择二十世纪(及其之外的)文学作品中关 于电话的话题,例如,从普鲁斯特作品中 的接线小姐,或者美国接线生的形象入手, 然后再探讨电话这一最发达的远距离传送 工具对一息尚存的文学的影响。我还向她 谈起了微处理机和电脑终端等话题,她似 乎有点儿不大高兴。她告诉我,她仍然喜 欢文学(我也是,我回答说)。很想知道 她说这句的涵义。”
美国学者辛普森在1995年出版过一本书,名 曰《学术后现代与文学统治》。该书针对流 行的后现代“文学终结论”提出了后现代 “文学统治”的看法。到90年代末,卡勒注 意到该书,受此启发写了《理论的文学性成 分》一文卡勒对辛普森的提法略有修正,将 统治的“文学”改为“文学性成分”,从而 使缘认为文学在大学和学术界被放逐到边 缘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文学完成了它的 统治,它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并成为其潜在的 支配性成分。比如一些学科已习惯了借用文 学研究的术语,史书重新成为故事讲述,哲 学、人类学和种种“主义”理论热衷于具体 性和特殊性,传统的非文学性话语开始迷恋 修辞,凡此种种皆显示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的文学化。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 对策
经典文本阅读
希利斯· 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 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也见易晓明编:《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 中国演讲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文艺 研究》2002年第6期。
辅助阅读材料
举例
复旦大学杨乃乔:《文学性叙事和通俗化经 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 略》。 杨认为,《万历十五年》既不是完全意义上 的史学经典,也不是充分意义上的文学经典, 而是很好地把史学和文学糅到了一起:一方 面它尊重历史,具有历史研究的可靠性;另 一方面它又借鉴了文学的叙事笔法(比如古 代章回体小说),这是它被人喜欢也有研究 价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