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 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 “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way)。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 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第一节 世界十大通讯社 一、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AP) 美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最大的 通讯社之一。简称美联社。
二、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它的前身是斯克利 浦斯—霍华报系的合众社(创建于1907年)和 赫斯特报系的国际新闻社(创建于1909年)。 为了与美联社竞争,上述两家通讯社于 1958年5月16日合并,定名为合众国际社。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新 闻 的 六 个 要 素
何人?(Who?)--人物 何时?(When?)--时间 何地?(Where?)--地点 何因?(Why?)--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What?)-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How?)--事情发生的结果
毛泽东
毛 泽 东
学 习 目 标
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
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 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 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思 考 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八、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
德国的主要通讯社,总部设在汉堡,曾 长期接受政治津贴,现在则实施企业化经营, 但仍得到了政府的经济资助,目前占其总收入 的1%~2%。
九、安莎通讯社 全名为意大利全国报业联合社, 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
十、中东通讯社 埃及国家通讯社,也是阿拉伯世 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从四个方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 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 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 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准确。
三、路透社(Reuters Ltd, Reuter) 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世界上创办 最早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 著名的通讯社之一。素以快速、客观、 公正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媒体广为采 用而闻名。
四、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 与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齐 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也是 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时间准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鲜明的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褒 贬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课后练习三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的进展。
第 一 题
突破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 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 来到了……”
把握新闻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要塞(sà i) 阻塞(sè ) 堵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溃(kuì )退 匮(kuì )乏 馈(kuì )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高屋建瓴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 短、进军之神速。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
第 二 题 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
但无“战”可“督”,且全
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
“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
勇。
第 三 题
句①只是交代我军取得了胜 利并占领了哪些地区,没有 讲敌军的情况和取胜的程度。 句②用“整天激战”概述了 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 勇无畏
五、俄通社—塔斯社(ITAR-TASS) 俄罗斯联邦的官方通讯社,苏联塔 斯社的继承者。
六、共同通讯社(Kyodo News Agency) 日本最大的通讯社,1945年11月 1日成立,总部设在东京。
七、埃菲社(La Agencia,EFE) 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 社,创办于1938年。它是一家股份公司 ,国家在其中占有大量股份,所以实际 上是半官方性质的通讯社。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安庆-芜湖 35万 九江(不含 )-安庆
21日17时 -- 22日22时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 22日22时
大部分已 渡过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 式上与其它部分有 何不同?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 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问 题 讨 论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 的表达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区域 时间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 事实说明。 议论敌方,是为了分 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 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 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 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 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用。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 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词语赏析
数量 之多
气势 之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 实数,还是虚数?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100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 现了报道的真实、 准确、严密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战线长
的战线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新闻的内容。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 )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 )得 当(dà ng)真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 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