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案例分析]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案例分析:受案范围
案例分析1:什么是 “具体行政行为”
2001年某市公安局以违反社会治安为 由对甲进行行政调查。公安局将甲带 至局内留置盘问48小时,搜查了甲的 住处,扣押了搜出的现金10万元,冻 结了搜出的20万元银行存款。随后, 公安局以甲刊登虚假广告为由,决定 没收非法所得10万元,解除冻结。
• 任课教师故意使大学生一门期末考试成绩 不合格,致使其不能取得毕业证;
• 言论自由:大学生在陈水扁竞选期间,向 学校申请在公告栏张贴“挺扁”竞选海报 被拒。
4、诉讼范围的进一步扩大:2011年1月释 字684号解释
• 人民于其权利遭受公权力侵害时,得循法定程 序提起行政争讼,俾其权利获得适当之救济, 而此项救济权利,不得仅因身分之不同而予以 剥夺。
• 原富康公司职工李某等人得知该消息后,认为该 笔补偿资金系对原云阳县灰沙砖厂的专用生产设 备的补偿费,要求将该笔补偿资金拨付给原云阳 县灰沙砖厂职工,但该要求被县移民局拒绝。( 若其提起诉讼,李某的原告资格问题)
• 中天公司认为,其已经承接了富康公司的全部权 利与义务,应得到增补的该笔移民补偿资金,向 县移民局申请将该笔资金拨付至该公司。因县移 民局一直未拨付,遂于2010年起诉至法院,请求 判令县移民局履行将该笔138万元移民补偿资金拨 付给原告的行政职责。
问题:甲可以对何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分析2: 学校教育管理的行政诉讼问题 ——以台湾为例
1、不允许提起行政诉讼 理论基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2、重大侵害受教育权的可诉:1995年司法院 大法官会议释字第382号解释
• 各级公私立学校依有关学籍规则或惩处规定,对 学生所为退学或类此之处分行为,足以改变其学 生身分及损害其受教育之机会,此种处分行为应 为诉愿法及行政诉讼法上之行政处分,并已对人 民宪法上受教育之权利有重大影响。
5、遗留的问题 • 中小学生的救济权利问题; • 不适当地“遁入行政诉讼”,通过民事诉
讼途径解决更为恰当; •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案例分析3: 交通管理标线划定行为的可诉性 ——以台湾为例
台湾《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第5 条: 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公路或警察 机关于必要时,得就下列事项发布命令:
一、指定某线道路或某线道路区段禁止或限制车 辆、行人通行,或禁止穿越道路,或禁止停车 及临时停车。
二、划定行人徒步区。
争议:
属于“法规命令”,还是“行政处分”
法院裁定
有关“公物之设定、变更、废止或其一般 使用”之决定或措施,纳入一般处分概 念,交通标志、标线有其适用余地,自 此应将交通标志、标线定性为“对个别 路段所为之物之行政处分”。
• 大学为实现研究学术及培育人才之教育目的或 维持学校秩序,对学生所为行政处分或其他公 权力措施,如侵害学生受教育权或其他基本权 利,本于宪法第十六条有权利即有救济之意旨, 仍应许权利受侵害之学生提起行政争讼,无特 别限制之必要。
• 为避免学术自由受国家不当干预,不仅行 政监督应受相当之限制,立法机关亦仅得 在合理范围内对大学事务加以规范,受理 行政争讼之机关审理大学学生提起行政争 讼事件,亦应本于维护大学自治之原则, 对大学之专业判断予以适度之尊重。
• 人民因学生身分受学校之处分,得否提起行政争 讼,应就其处分内容分别论断。如学生所受处分 系为维持学校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 侵害其受教育之权利者(例如记过、申诫等处 分),除循学校内部申诉途径谋求救济外,尚无 许其提起行政争讼之余地。 3、出现的新案件类型
• 大学生网上选课通过后,被告知他不能选 该门课程;
案例分析4: 会议纪要的司法审查
案情:
原云阳县灰沙砖厂属三峡工程全迁企业。 1998年,该厂改制更名为富康公司。 2002年富康公司整体资产被整体出售给 中天公司,整体承接原富康公司所有债 权和全部资产。
2008年,国家对原云阳县灰沙砖厂生产灰 沙砖专用设备增补的移民补偿资金138万 元支付给县移民局。
•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中天公司得知,在县 移民局处理原富康公司职工任中萍等人要 求拨付原云阳县灰沙砖厂的专用生产设备 的补偿费的请求过程中,云阳县人民政府 召集县移民局、县经委等部门召开专题会 议,形成了《会议纪要》,该《会议纪要 》有“对灰沙砖厂增补的移民补偿资金收 归政府所有,不再补偿给该厂职工和关闭 后重组的新企业”等内容。中天公司遂向 云阳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公开该《 会议纪要》。
县政府认为,《会议纪要》不属于政府信息 公开的范围,拒绝公开。中天公司不服, 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判令县政府履 行信息公开的法定职责。
问题:
1、《会议纪要》是否属于政府信息;
2、拒绝公开《会议纪要》的行为是否属于行 政诉讼受案范围;
3、中天公司是否具有原告资格;
4、《会议纪要》是否应予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