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名师名家写2011辽宁高考作文

大连名师名家写2011辽宁高考作文

大连名师名家写2011辽宁高考作文2011 辽宁高考作文题: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面对权威□张济作者简介:原名张明春。

1971年生于瓦房店市(时称复县)西北部一村庄,饱尝贫穷落后之苦。

大学学中文,毕业后当教师,课余弄文学,5年后终子靠写作吃饭,现为《大连晚报》编辑。

有杂文、时评等散见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处。

年届四十,疑惑犹多,而思虑的过程,便是作文的起始。

为什么提问的是哲学家呢?孩子们一定先知道他的身份了,如果提问的是国内监管食品安全的官员,或者所谓的地震预测专家,相信犯人云亦云的低级错误的同学,一定会少得多。

哲学家似乎是名声还未受污染的少量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个——几十年了,我们几乎就没怎么接触到这种专家。

说“闻到了”的同学,多数是为哲学家的名头所迷惑。

那是多么神秘、神圣的字眼啊,学问、思辨、道德操守,几乎所有人类的优点他们都具有。

如果说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那么哲学家就是芦苇中的精,那种多年未遭收割的铁杆芦苇。

哲学家说得还会错吗?他们倡导诚信多年,自己一定是不说假话的。

他今天问我闻到苹果香味了没有,一定是想测测我的嗅觉敏感度,或者就因为我嗅觉灵敏而被划在聪明一列而加以重点培养也说不定。

那我决不能落后于人。

就好比那些年,上头说,我们的形势一片大好,粮食多得吃不完,钢产量要超英赶美啦,下边立刻附和说形势大好啊,超英赶美啦!上头总是对的。

说谎?说谎是不被定罪的。

说谎总比承认反应迟钝要好。

说“闻到了”的同学,即使要冒着机会主义的危险,也不肯在时代潮流中被列为抓不住机遇那一等。

他们业已富起来的父辈,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虽偶有闪失,但几乎总在时代的前沿;况且即使闪失的时候,也没有被上头认真追究过。

三个学生为何默不作声?他们还是认真读了几本书的。

书上告诉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说谎虽然有时候能得一时的快意,而留下的,是尴尬和永久的悔。

苹果的香味,我确实没闻到,暂且以沉默来应对吧,纵使有冒犯了哲学家之虞,也总比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要心安些。

待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对诚实二字看得最为珍贵的一个学生便说“没闻到”;一个胆子大一些的,便动手摸了摸那个苹果,问“这是什么苹果”?当然,苹果的香味,他仍是没闻到的。

而末了那个,对哲学家的权威还是要信奉一些,对哲学家的面子还是要重视一些,便只好“牺牲自己”了,说“我感冒了”。

不要驳斥领导,也不要明目张胆地阿谀;即使你不同意领导的意见,也不要直白地说出来……他的爸爸,就是靠着这一套本领,一路升到了副总呢!这个故事还有下文。

那天的后来,也就是大家知道那是一个蜡做的苹果之后,哲学家在鉴定书上写道:说“闻到了”的同学今后可任职政府部门,经商亦可;说“没闻到”的同学,建议去搞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做一辈子教书先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动手摸苹果那个,栋梁之才也,堪为团队领袖;说“我感冒了”的同学,将来是相当好的幕僚。

臆断,可乎?□杜雪松作者简介:大连育明高中高级教师,高三备课组长。

多年担任班主任及高三把关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执教实验班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曾有30余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所授课多次获优质课省市一等奖。

教育教学方面刻苦钻研,尤其在高考作文、诗词方面独有心得。

毛泽东曾说,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那么,辨别一个苹果,需得亲自摸一摸,闻一闻才行。

否则,仅凭一望而臆断,殊为不可。

不由得想起苏子瞻以身犯险,孤舟夜泊绝壁之下,于波涛动荡之中,方探得石钟山得名缘由,由此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

是的,世间万物,人间情理,林林总总,纷纷扰扰,能不躬行而得其真者,能有几多?所以,唯心臆断其尤不可,思欲得之,只在躬行而已。

那学生的错误,在于一望而想当然耳。

可称为有宋变法第一人的王荆公又该如何?想那王介甫,几欲以一人之力行前无古人的大法变革,改变冗兵冗官、积贫积弱的大宋帝国。

他确是一个如孟子所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勇者,但不顾南橘北枳的现实,挟雷霆之威行变法之事,最终却落得变法者都被打入佞臣之列,仅以身免的悲惨结局。

究其缘由,又何尝不是臆断所造成的呢?所以无论从茹毛饮血筑巢而居的原初到刀耕火种以启山林的先民,从粗野荒蛮的封建暴政到滴滴见血的资本剥削,历经千难万险,人类文明的曙光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之上。

是思索,是追寻,更是一次次的勇敢地迈出实践的脚步,人类文明才得以传衍。

如今,中国人更是以无畏的气概践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由此观之,不管为学也好,治享也罢,不怕苦累,不怕麻烦,亲身而行,才能真有所获。

若说为学,苏子瞻和王介甫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笔墨官司是一例明证。

若不是身到黄州亲眼所见,苏大学士怎会改变自己“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想法。

若说治事,从阿里巴巴到淘宝的成功,创造了互联网经济奇迹的马云完全可以证明。

人们把他描绘成一个横行于互联网的“大侠”,说他是一个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法的人。

但是这一切怎么离得开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的一番拼杀。

而当看到“失去了联想,世界会怎样?”这句联想公司的宣传语,我们也可以这样问:没有了实践,联想又能怎样?在人类科学进步的过程中,这种躬行的精神则更是必不可少。

是的,我们都是行路者。

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或许梦见花雨缤纷,或许望到荆棘如山,但你不把脚踏在坚实的地面上,则可能永远都不能找到真正的道路。

“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姑且让我们这些在路上的人,以荀子的这句话自勉。

记住:人生之路,不可臆断,确要躬行!不要埋葬自己的嗅觉□车培晶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9号萤火虫》、《爷爷铁床下的密室》等长篇小说,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现在大连电视台工作。

记得在地理杂志节目里看到一种小鱼,叫印鱼,它们喜欢吸在大鲨鱼或巨鲸的身上,跟着庞然大物四处游弋,基本上用不着开启自己的嗅觉,便可以好好地吃,好好地活一辈子。

人类中,也同样游弋着类似这种不需要什么嗅觉就可以活着的群体,而且群体庞大。

不是吗?因为人类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抹杀自己敏锐的嗅觉。

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人类的嗅觉本应历练得越加发达,而我们常常不是这样,更多的人愿意视自己渺小,将自己的思想完全靠在所谓伟大人物的肩膀上,就像印鱼依附于巨鲨巨鲸,优哉游哉,不费力气便可获得所需。

也有一部分人,他们为了生计和其他的意图,包括一时的虚荣,愿意不择手段地诋毁自己的意志,践踏自己的灵魂,他们在判断不出真理与谬误的时刻,总善于先讲自己隐身,察言观色,以便于变被动为主动。

亏得还剩下一部分人,他们能够坚信自己的脑袋,或者说嗅觉。

然而,他们在伟大人物面前还是略略少了点敢于起身与伟大人物比肩的勇气。

如此,人类社会中所谓的伟大人物就少之又少了。

少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普遍缺失自己富于个性的判断,并敢于考证,敢于有理有据地大声喊出来。

盲目崇拜,盲目听信,让自己随惯性运行,是社会文明进程之软肋。

狡黠圆滑,明哲保身,藏于灵活的幕幔之后,是人类进化的悲哀,更是最大羁绊。

唯有坚信自己,力挺自己,保持独立的见解,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就像保持敏感的嗅觉一样,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磐石。

造物主分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份有用有意义的嗅觉,不要埋葬这件宝物,不要辜负了造物主的一片苦心。

不论在任何权威,任何伟大人物跟前,我们都应当启动自己的嗅觉,打出自己的标志和独到结论。

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够朝着更加理性更加明智的状态前行。

“摸一摸”最好□侯德云作者简介:1966年4月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小说、散文随笔等各种文集9部。

作品多次被各种选刊转载并获奖。

现谋职于瓦房店市文联。

我笑了。

笑了一会儿,又不笑了。

笑,是由于小时候,七八岁到十几岁,我经常到一个小镇的供销社里,到卖苹果的摊位旁,闻苹果的气味,多么好闻的气味。

那气味扑鼻而来,噢不,是墙一样的,倒下来,把我的嗅觉和渴望,—股脑压在地上。

那时候,我的鼻子很灵敏。

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各种苹果的气味。

国光的气味,红玉的气味,红元帅的气味,黄元帅的气味……话题扯远了,收回来,收到课堂上,收到老师手中的苹果上,收到那只苹果的“香味”上。

不笑,也是有理由的。

老师的话,是一个陷阱啊。

面对陷阱,我怎么笑得出来。

“这是我刚从树上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课堂上,老师就是权威,他把答案亮出来了,却还向学生索要答案。

等于说“这个东西很好,你们说好不好?”很自然的,崇拜权威的,以权威马首是瞻的,会说,“问到了”。

事实却不是这样。

那不是“刚从树上摘来的”苹果,是蜡做的,怎么会有气味?别说“香味”,连臭味也没有。

我相信那些学生的嗅觉。

我相信他们像我一样,或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像我一样灵敏。

“三个学生默不做声”。

不做声,是要想一想。

当理论和实际脱节的时候,想一想是对的。

默不作声,也是对的。

这一刻的不做声,并不意味着,永远沉默。

“一个学生没闻到。

”可能是真的。

土话,“瞎鼻子”嘛。

也可能是谎言。

用自己的谎言,来对付老师的谎言。

“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真聪明。

我觉得他已经知道了,知道老师在说谎。

他想弄清楚谎言的质地。

他答非所问,却藏着怀疑的锋芒。

答非所问也是回答。

他没有违背权威的指令。

顶多,是显得有点“糊涂”。

难得的“糊涂”。

“另一个说我感冒了。

”真的么?感冒了,鼻子不通气,什么气味也闻不到。

可能是真的。

但他完全可以说“闻到了”嘛。

他不说。

他不愿意盲从权威。

或者,他在说谎。

他闻不到香味,也不想跟权威作对,两难了。

只好选择逃避。

我不想评价那些“闻到了”的好学生。

他们的表现太“好”了,好到不敢寄予厚望。

我也不想指责说谎者和逃避者。

既不随波逐流,又想明哲保身,也是一种活法。

我只想赞美沉默者。

沉默也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声音。

聆听沉默,需要很高的智慧。

那位老师,你听到了么?但我更想赞美的,是那个“摸一摸”的学生。

只有他,最具备颠覆权威的可能性。

在黑暗中,他是人类的灯光。

苹果与人生□于立极作者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获得冰心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辽宁文学奖青年作家奖等,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和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