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邯郸市汉光中学校长王海霞

邯郸市汉光中学校长王海霞

邯郸市汉光中学校长王海霞:走在新课堂建设的路上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现场会在邯郸隆重召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邯郸模式”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邯郸教育的步伐并没有停歇,一个“推进邯郸教育优质深度均衡”的大幕悄然拉开。

在全市校本革命的大潮中,指向教育深处的“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活动开始了。

新课堂是邯郸市教育局倡导的,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激情课堂、快乐课题、高效课堂,或者说是审问课堂、释潜课堂等,通过课业革命,提升教育质量。

在这里,我不想对这个问题多阐述,而是想站在学校的层面,就如何推进新课堂建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从去年到今年,我经历了两所学校的课改历程,也走了两条不一样的路径。

一、课改,源于内心的一个痛。

这件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我还在邯郸市第26中。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我和学生合影,我把它放在常能看到的地方,用来刺激我、提醒我、鞭策我。

当时,那个班的孩子已经毕业了,我跟他们有半年的邂逅。

每天我转课堂的时候,常看到他们班的几个人百无聊赖的趴在桌子上,从小学起,他们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了,那茫然的眼神和从他们身边花花溜走的岁月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每看到照片,心中就一阵惶恐。

作为校长,我感觉,如果有学生趴在课堂上,我们怎么能对得起把孩子送进校园里来,还期待着孩子成才的家长?不改变现状就对不起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虽然,在全市教育均衡政策的推动下,26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的美丽、高雅的文化、教育的特色、别致的设计使学校陡增了一股书卷气。

但是,传统的课堂、一般的师资、底子很薄的学生使课堂既看不到希望又没有生机。

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师资和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呢?于是,我把目光投向全国,苦苦寻找着良方。

在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的一堂外语课,让我在徘徊了很久之后,彻底下定了改变课堂的决心。

那堂课上的如此生动,学生学的如此自主,学生投入度之高、学习积极性之高、课堂容量之大、达成度之好一下子打动了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

我下决心改变课堂,一定要给我的学生创造一个高效乐学的环境,把他们的潜能唤醒,给我们的老师插上振翅高飞的翅膀。

二、课改,不一样的土壤不一样的耕种26中的初中,有20多个教学班。

因为规模不大,好掌控。

围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我采用了休克疗法。

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我的强力推动下,自上而下,让课堂一下子扭了个湾。

改革初期,老师不会教了。

学生也不会学了,课也上不完了,家长也不理解了。

我们就教师、学生、课堂、家长同时培训,周周教研,天天点评。

那些天,我的心里压力很大,天天泡在课堂上,晚上也满脑子课改。

高兴的是,不到两个月,课堂上道了,老师们研讨的内容也转向深层次的诸如文本的挖掘深度、学生思维的训练设计等上来。

课堂一改过去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上来了,一批尖子生冒出来了,课堂带动着学校的中枢神经一下子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令我欣慰的是,当时的课改年级,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好成绩。

郭矿生局长说,迄今为止,他看到的最好的一堂课是26中一位青年教师李晓青的语文课。

我听到了老师成长的拔节声。

还有一位当时很有意见的家长,当时他带着好几个家长来找我,反对这种做法。

当我给他们讲为什么要课改,这样的课堂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时,这个高大的男子汉落泪了,后来,他多次到学校听课,再后来,他执意要带领他的团队跟着课改。

这都给了我很多安慰。

26中的课改,让我总结出一个途径,即观摩-研摩-试模-推模-固模-突模-创模七步教改模式。

1、观摩—-开阔思路、更新理念、博采众家的过程;2、研磨---总结归纳优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讨论新课堂标准、建立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过程;3、试摸—-就是鼓励尝试、培树标杆的过程;4、推模—-就是明确导向力促改革的过程;5、固模—-就是总结模式不断提高的过程;6、突模—-就是自我批判谋求学校个性的过程;7、创模—-就是追求学科特点和品牌提升的过程。

2010年12月23日,我被调到邯郸市汉光中学。

邯郸市汉光中学是邯郸市的一所热点学校,具有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

他建校于1963年,现有420名教职员工,三个校区,5千多名学生。

我到校后遇到的第一项的工作,就是教育局吹响的“强力提升能,创建新课堂”的号角。

课改是一件极耗精力的工作,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是对校长的考验。

这里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适合汉光的?改革会影响成绩吗?环境会允许吗?90多个班级能弄得过来吗?我再一次处在面临课改的深度纠结中。

传媒专家熊培云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自由在高处》,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的思想高度都决定了他人的高度。

越是站在高处的人,他就越自由。

自由是一种超常的生活状态、一种人生境界。

校长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否把校长这个职位当做升华自己人生境界的机会,当作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把握人生、影响人生的机会?特别是“影响人生”。

我总以为,教育就是普度,普度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

我还认为,教育在高处。

当我们站在高处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心灵的召唤,就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作为像汉光中学这样的学校说,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一所优质学校走向理想的学校。

一个既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有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一个学的快乐、教的幸福的阳光地带。

如何引领老师们站在教育的前沿,有开放的视野,丰富的底蕴、令学生怦然心动的教学艺术和激情,是校长的责任。

汉光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如果是先进的,他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

我相信我们老师的素质。

所以,汉光的改革思路应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

氛围创设的过程就是广大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展开思考和探索,自下而上的过程。

而后两步则是自上而下进行规范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生发于一线创造于一线,会使课改更有群众基础,更符合汉光实际,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重建学校价值观,用文化引领新课堂建设“学校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师生的作用。

文化融入血液中,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所以,创建新课堂,首先就要进行新课堂文化的构建。

其实,新课堂建设的过程,就是一所学校教育价值观重新构建的过程。

因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

汉光作为一所有近50年历史的老校,我们的认识是:汉光有责任为家乡子弟奉上最优质的教育。

而这个优质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但学的好,而且学的快乐和高效,还要在将来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力……较强的学习力、发达的思辩力、高度的合作力等,人人具备“十个一”。

所以,我们构建的新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发展”。

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让汉光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助力!我们的教育追求是:寻求人人发展的教育。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质量优异、特色鲜明、师生发展、正大和谐、阳光开放。

我们的课堂价值取向是:既要成绩又要能力。

既要成功又要成长。

并提出“三个一”:让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每一分钟都有质量,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对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对教师:发展学生成就自己。

重建学校文化,就要引领学校和教师努力超越狭隘的功利观念,站在生命意义的高度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要使教师明白,帮助学生发展是最大的师德。

并在学生发展的同时,获得教师的发展。

2、强化团队培训,打造班子新课堂建设执行力没有认同就不会有共同,认同、共同、执行,这是一个思路。

大家都这么认为就叫认同,你的认同度就是你的执行力,认同度高,执行力就强。

执行上出了问题的时候,多半是在认同上打了折扣。

所以,要保证课改成功,教改骨干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汉光,我们在每个校区都成立了新课堂建设研究组,总校还成立了新课堂研究中心组。

分阶段制定研究任务和实施策略。

同时,学校加大培训力度,除了教育局安排的培训外,我们自筹资金,把老师广泛的送出去学习、借鉴,回来讨论反思,对学校新课堂建设研究改进。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可着自己的脚做出来的鞋穿着才会跑得快。

班子是脑袋,班子的步调一致是做事成功的保证。

虽然,强制的一致有时也能达到目的,但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开始。

所以,在学校,我们不但要保证管理团队自身学习的经常性,还要每月搞一次高端培训。

目的是把管理队伍建设成一支学习研究型队伍,在新课堂建设中担当重任,同时,促进干部向“教育家办学”的目标靠拢,实现自我成长。

3、巧妙切入点面结合,确保改革有序进行新课堂建设中最受挑战的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阻力也主要来自于此。

所以,找准改革的切入点,点面结合、科学推进是关键。

在汉光,我的切入点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有效性,通过随堂检测了解课堂效率、通过备课组组织的听评互测展开组内会诊。

对学生、教师搞问卷调查,写出每校区的课堂分析报告,结果让很多教师意外和吃惊,对自己课堂的研究让他们发现了自己原来从没发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课堂的潜力和未来的增长点,对这些问题集体研究改进措施并积极尝试的过程就是新课堂建设的开始。

4、通盘谋划综合治理,为新课堂建设提供保障课堂是学校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新课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来的不单是课堂的改变,而是文化、制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变,所以需要通盘考虑,精心设计。

为了保证课改,我们把今年定为“新课堂建设年”,同时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1、管理提升工程2、课堂提升工程3、师能提升工程4、文化提升工程5、幸福校园工程6、激励评价工程。

精细谋划,统一安排,齐头并进,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边提升。

三、“四室建设” 为新课堂提供支撑教师培养是新课堂建设成功的保障。

我们通过四室建设历练和提升教师队伍,通过新课堂建设促进师资水平的再提升。

“四室”之一即“名师工作室”。

汉光中学有一批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为了激励优秀教师树立发展自觉,沉淀和升华他们的宝贵经验与成果,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与风格,我们提出“未来教育家战略”,展开“耕种研究”。

首批“名师工作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挂牌成立的。

学校对它们提出“出教育思想、出教育经验、出优秀人才”的“三出”期望,并制定激励和考核政策,同时承担教坛新秀的培养任务。

带动、辐射了相当一批业务精能力强,有激情敢创新的新教师团队。

名师讲坛、学科沙龙、以教师名字冠名的数学竞赛等让校园洋溢着学术气息。

这是河北省特级教师潘盼老师,今年暑假,她利用一个暑假带领语文团队对新学期教学文本进行挖掘整合梳理,对导学案精心研究设计,形成了语文新课堂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我们的学校形象定位上,汉光展现给社会的应该是“科学严谨、卓尔不群、博爱公益”。

我认为,办学是公益事业,学校应体现“博爱公益”的品质。

为了培养和体现我校“博爱公益”的教育思想,我们先后开展了阳光助教活动,让名师走向社会,送教进家、进区、进村,服务百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