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第三讲:点面构思法
——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何谓“点”,何谓“面”,何谓“点面结合”?
“面”通常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的所有的人、事、物;“点”常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
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突出重点。
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运用点面结合法的好处:
1、用于写人,可以让人物形象显得深刻全面,丰满而充实;
2、用于写物,既可以整体把握,又可以很真切地了解事物(景物)的具体特点;
3、用于记事,主次分明,便于突破难点。
点面结合是小学生作文中常用而且很见实效的方法。
一、点面结合,丰满人物点面结合用于写人或勾勒,或描摹,或衬托,以各种方法让人物形象在场面中鲜活起来;二、有的描写则刻意渲染、烘托气氛,以展示特定的心理活动或特定事件,点面结合许多时候同时涉及人和事,单纯的场面描写是不存在的。
总的来说,点面结合就是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点面结合法体现了客观世界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符合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
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
运用点面结合法应注意“点”与“面”的辩证关系,要在“面”的整体中写“点”,在“点”的基础上写“面”,使得以“点”显“面”,以“面”衬“点”,切不可“点”“面”游离,甚至相互抵触。
点面结合法多用于场面和比赛场面的描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描写。
原文: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作者为了把送总理的人很多这一特点写出来就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是面的描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
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是点的描写。
这样,我们一读文章就能够深刻感受到来总理的自发群众是那样的多。
细读之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无限悲思。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段中,没有一个“多”字,但每位读者都会深有感触——人多情深。
这就是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来”而不是用词“说出来”。
场面描写能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
战后的场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场面描写还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变化,通过对
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中,层层烘托,层层渲染,最后如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爱国主义的激情,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场面描写,不能不写人,但又不能只写单个的人,而常要写多个人;不能不写
环境,但又不能单写环境,而要写出人与环境的关系。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做到点面结合。
所谓“点”,是指场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细节。
所谓“面”,则是指整体的场景和气氛。
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首先要选准“点”——文章所要表现的重点人物或重点内容。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是这样来写王熙凤的——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的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
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这个场面中,作者意在写重点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因此,文章先描写了王熙凤的语言,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点”的刻画;然后描写了众人“个个敛声屏气”、“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是“面”的烘托。
通过这样的点面结合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以及她在贾府非同一般的地位。
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还要注意写好“面”。
因为面的描写,常常能够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
请看这样一段场面描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牺牲的场面。
“清晰”的手这一“点”,正是在“雾蒙蒙”的草地这一“面”的烘托之下,才更显其清晰。
注意“点”的刻画,重视“面”的描写,这是写好场面的关键。
在平时的作文中,如能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你的文章中的场面描写一定也能生动感人的。
场面描写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
场面描写是特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而且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因此,场面描写重点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而要求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就拿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来说,五壮士在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方向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然后相继跳崖,壮烈献身。
作者描写的重点,显然不是悬崖深谷,而是五壮士英勇斗争的行动和坚强不屈的声音,充分反映了他们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要分别主次,理清头绪
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
因此,必须理清头绪,要有主有从,有详有略,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
如课文《飞夺泸定桥》末尾写到“红四团发起总攻”的战斗场面:先写“团长和政委亲自指挥”,接着写在号手们的吹号鼓舞下,“所以武器一齐开火”,响声“震动山谷”,然后写“二连突击队十二位英雄”如何冲向对岸,最后写“三连战士”怎样铺桥前进。
尽管事件比较复杂,但作者主要写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情形,其余的大都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场面描写切忌一味求多,弄得支离破碎。
三、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任何场面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下展开的,没有特定气氛的场面是不存在的。
场面描写,要求通过一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表现出特定场合和或喜或悲的气氛。
写出场面的气氛,实际上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感情。
四、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个场面由许多人和事组成,叙述的时候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先对整个场面作概括的描述,然后再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
描写场面时,应尽可能做到点面结合,如果平均使用笔墨,那只能罗列现象,平铺直叙,很难将场面写活的。
延伸练习
(1)小试牛刀:口头作文——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刚才我们课堂抢答的精彩场面。
先同桌互说,后展示表达,师生相机点评。
(2)锋芒毕露:激情片段写作——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自己班级课间十分钟的一个精彩场面。
本期作文:
1、以“课间活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 ...比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