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心理支配=反映行为1)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旅游者心理)2)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规律(旅游服务心理)3)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心理保健、员工劳动心理、企业领导心理。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3.现代心理学三大流派4.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投射技术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条件下,直接察看、了解和分析他人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以探求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的方法。
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所观察到的情况直观,真实缺点:太过表象,很难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因果规律调查法是通过收集被调查者的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它包括谈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填写事先拟定好的表格、问题等形式来研究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1)相同点:都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2)不同点: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其产生来自感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而知觉纯粹是一种心理活动,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知识经验影响。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2.旅游知觉的定义旅游知觉:旅游者为了赋予旅游环境以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3.知觉的特性(小题)1)选择性:(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
(2)对象的运动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对象的组合相似组合: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容易被人们组合在一起。
2)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
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3)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
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4)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时间知觉对旅游服务的启示旅游服务中要注意:旅宜速游宜慢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要准时5.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6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即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7.知觉的效应(小题)晕轮效应:由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现象。
刻板印象: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8.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心理定势的形成原因主要与知觉的理解性相关。
9.行动者的观察者偏见行动者和观察者两方面,对于导致某一行为产生的原因的个人力量和环境力量有不同的认识,在推测时会表现出相反的倾向。
具体表现: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释。
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
10. 假定相似性偏见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总是认为他人和自己是相同的,这种现象称为假定相似性偏见。
第三章1.旅游动机的定义旅游动机是指直接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目标的心理动力。
2.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简答)1)单一性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找平衡、和谐、相同、可预见性、没有冲突。
任何非单一性都会产生心理紧张。
2)复杂性需要——人们追求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
3)适应性良好的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追求单一性和复杂性的平衡。
4)人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一般以单一性、可预见性和不变性为主,必须用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和变化性加以平衡,旅游正好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理想的刺激。
3.好奇心定义:人类与其它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怪诞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状态。
4. 旅游本质的心理学解读(大题提炼)刺激需求刺激寻求与旅游5.田中喜一对动机的分类心理动机:思乡心、交游心、信仰心精神动机:知识的需要、见闻的需要、欢乐身体动机:治疗的需要、修养的需要、运动的需要经济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的目的6. 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动机的4种基本类型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休息放松、健身锻炼、海滩消遣、户外娱乐、洗温泉浴、异地疗法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了解和体验异国他乡的历史、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宗教、生活方式人际方面的动机探访异国他乡的亲友、深入他乡接触民众、结识新朋友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商务、会议、考察研究、特殊兴趣癖好、参加某种专门训练7. 达恩推--拉理论旅游动机的产生受旅游动机或需求的推动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拉动。
8. 帕洛格旅游动机模型(大题)帕洛格(1974)对旅游者进行两个维度的划分:激进—温和维度:激进的旅游者喜欢新奇的旅游方式;温和型的旅游者倾向于熟悉的包价旅游方式。
精力维度:精力旺盛这偏爱较多的活动,精力较少者倾向于较少的活动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帕洛格心理类型理论。
1、心理类型划分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依赖型中间冒险型近冒险型冒险型2、各种心理类型的人格特征对选择目的地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在这个心理类型连续体上,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距离冒险型越近,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其选择的旅游目的地的冒险性和陌生性就越大。
目的地影响方向始终是由右向左,不可逆的。
(1)依赖型心理类型(2)冒险型心理类型(3)中间型心理类型第四章1. 态度的定义及构成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内在认知(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结构1、)认知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包括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与理解。
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情感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对态度对象所做出的情感判断。
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3、)意向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它是行为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什么反应的思想倾向。
2.态度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家H.C.凯尔曼提出了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一个人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行为不是个体真心愿意的行为,而是一时的顺应环境要求的行为。
2)同化阶段同化阶段特点是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阶段内化阶段是指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内化阶段特点是个体把那些新思想、新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以新态度取代久态度。
3.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大题)通常而言,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态度分为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两种。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倾向于消除三者的不一致。
要么使行为方式与认知和情感相一致,或者对于不一致的行为方式寻求合理化解释以消除不一致。
人们是否愿意消除三者的不一致主要取决于一下三大因素:(1)不一致的问题是否重要?(2)不一致的影响因素能否被控制?(3)不一致会带来什么样的隐含后果?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4.旅游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影响旅游者态度改变的因素1)旅游者本身的因素需要、性格特点、智力水平、自尊心2)态度的特点态度的强度直接影响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态度形成的因素越复杂,越不容易改变。
构成态度的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一致性越强,越不容易改变。
态度的价值性也对旅游者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者原先的态度与要改变的态度之间的距离的大小。
改变旅游者态度的策略1)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训练。
运用价格策略。
2)重视旅游宣传要进行全方位宣传。
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的内容。
3)引导人们参加旅游活动态度改变的具体策略1)登门槛技术2)低球技术3)留面子效应5. 登门槛技术登门坎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 门面效应所谓“门面效应”,是另外一种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要求的方法:当你想让对方接受的是一个小的、但对方一般也不会答应的条件,那么你不妨先向他提出一个大的、更高的要求。
对方拒绝你大的更高的要求,一般会接受你再次提出的那个小的要求。
第五章1. 人格的概念2.气质人格中的气质是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性特点。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
根据气质类型学说,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寒、干—湿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而有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 活波.机敏.感情丰富等情感多变.轻率.浮躁等胆汁质: 热情.果敢.精力充沛等急躁.易怒.难以自制等抑郁质: 情感.深刻.细心谨慎等多疑孤僻.柔弱易倦.缺乏自信心等黏液质: 沉着.冷静.坚毅实干等执拗.冷淡.动作迟缓等3.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和接待技巧1)急躁型旅游者急躁型旅游者对人热情,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在交谈中表现自信,喜欢讲“我认为······”,平时讲话直率,不顾场合,如果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讲出来才痛快没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