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编版

六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编版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提前诵读“日积月累二”两首古诗《元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C、读丛书《节日诗两篇》(《青玉案元夕》《竞渡歌》)
四、自由阅读丛书《节日情思》中的其它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学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
一、学生自主集中识字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2、默读课文,标出好词佳句,或作上批注,有不理解的地方随时标出,先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课内提出,共同解决。
二、字词过关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五、学习丛书《花脸》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花脸的语句,画出来,想象花脸的样子,试着画一画。
2.找出文中“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第四课时
【课型】1 + X自主阅读课
【教学内容】略讲《各具特色的民居》,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古韵悠悠”模块中的文章《北京的胡同》、《江南小镇》、补充学习《陕北土窑洞》
二、出示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两种民居?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再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句。
3.小组合作交流: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画出相关句子,并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全班交流,以学定教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1、出示本单元的生字词: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榛子粟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
零七碎八万象更新张灯结彩哄堂大笑能歌善舞
别无所求蜂拥而至肃然起敬美不胜收截然不同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过关,如开火车朗读,填空式等,加深印象。
2、重点指导学生难写、易错的字:嗽,多音字:正、圈、行、恶。
3、听写,师读,生默写。听写完毕,小组内同学互相批阅。
【教学思路】
一、复习导入
《北京的春节》和《童谣中的年》两篇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相同点是什么?
(按时间顺序写作)
二、学习现代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华风俗情》
1、自由诵读诗歌《中华风俗情》
2、按时间顺序标出诗歌中相应的节日名称
(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
3、汇报交流古人描写节日的诗歌
A、清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小组合作学习,品读感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和同学交流。
(1)准备过年
①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
②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③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④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2.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四、激趣拓展主题学习
1.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些。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多渠道收集整理民俗风情的材料,激发学生吸收感受民俗风情的欲望。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预习课。自学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1+1精品讲读课,精讲《北京的春节》,指导学习丛书中的《童谣中的年》
第三课时:1 + 1阅读课,略讲《藏戏》,自主学习“风土人情”模块中的《花脸》
(2)过年时
①交流: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②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小组合作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说明方法,积累语言。
2.感悟中国民居古老而的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民居传统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思路】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第八课时:自主阅读课,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乡土情深”部分
第九课时:自主阅读课,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民间风味斋”部分
第十课时:自主阅读课,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异域风情”部分
第十一课时:口语交际,习作指导。
第十二课时:回顾·拓展二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型】单元预习过关课
【教学内容】字词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抓住板块,品读课文
1.复习回顾: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1、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渠道收集整理民俗风情的材料,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4、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3.《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和()。
4.《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让我们了解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认识了()、()的和田维吾尔人。
第二课时
【课型】1+1精品讲读课
【教学内容】
精讲《北京的春节》,指导学习丛书中的文章《童谣中的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了解本文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思路】
一、简介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三、朗读过关
1、组内互读重点段、评价。2、教师出示小组成员朗读分工。3、教师抽查。
四、课文整体感知达标关
1.《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语言大师(),课文按()顺序,先后介绍了北京春节()()()()()()()这几个时间段的习俗,其中()()()()写得详细。
2.《藏戏》一文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着介绍了开山鼻祖()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和藏戏的其他特色。
“语文主题学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