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2)寻求清新隽永的诗的意境,能够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海市》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海市蜃楼写得影影 绰绰、飘飘缈缈,有仙风扑面之感; 《泰山极顶》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 “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天光山色,流水松涛, “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 《雪浪花》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 “老泰山”妙语解疑,欢快奇警,富有境界; 《荔枝蜜》“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 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开阔、静谧,令人遐想。
(4)杂文创作:
杂文由讽刺世事的硬骨头到注重知识传授的引 导、谈心式的软性风格。 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 晗、廖沫沙)和《长短录》为代表的杂文创作, 用“以古论今”的方式,通过介绍历史知识, 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将知识性、趣味性和 思想性熔为一炉,创造பைடு நூலகம்一种“知识性杂文” 体裁,推动了杂文创作的发展。 虽然缺少批判和讽刺的锋芒,但能给人以知识 和教益,平易、委婉、朴素,其中也蕴含着他 们对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以及质疑性的批判。
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吴伯 萧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 1、生平及创作: 杨朔(1913~1968), 山东省蓬莱人。 1956年开始致力于 散文创作,当代“诗体散文”的开创者。 主要的散文作品:《香山红叶》、《雪浪 花》、《海市》、《荔枝蜜》、《京城漫 记》、《泰山极顶》、《樱花雨》等。
2、特色及风格
(二)发展概况: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 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主要形式是文 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 性质的作品。
报告文学
(1)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 的作品集; 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 传》; 巍巍的成功在于: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 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为通讯的“文学化” 一条可喜的新路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 秦兆阳 《王永淮》、李若冰《陕北札记》,有小说化倾向。<祖 国在前进> (3)56年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三)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 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 要起点; 魏巍《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 老舍的《养花》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散文。 (四)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倾向。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 《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 次会见》等,离开了艺术散文写“我”、主“情”、讲 “散”、求“美”的内向化之路。
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向文艺界、知识界传达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激 发了作家、学者的创造热情. 3.中共八大召开,宣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 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提出了先进的生产 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 要矛盾的观点,号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 速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活跃 的气氛.
(3)结构曲隐、布局精巧,深得古典诗词结构严谨之妙。
A.讲究“起笔”,先声夺人,起势不凡; B. 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 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 c.“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 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 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作品似精心修剪的盆景。 (4)语言苦心经营、精心锤炼,清新柔婉。 既有口语的明白畅达、简洁朴素,又显得 含蓄隽永、精练醇厚。
作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 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 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 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 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 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 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 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 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
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大跃进”的 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 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 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杨朔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 “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 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 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 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 成文章。”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____杨朔式的“诗体散文”。 (1)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富有诗意、宏大政治 性主题,使之带着时代的气息,是“历史洪流中 的一朵浪花,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 《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双 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 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 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 意; 《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 象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 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 。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 征文活动和“大跃进”期间群众性的文学创作 热潮的推动,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公社史、 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烈火燎原》、《红旗飘飘》 陶承《我的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 征》、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邓洪《潘 虎》、罗广斌等《在烈火中永生》、杨植霖等 《王若飞在狱中》
艺术散文
1956年提出复兴散文,继承“美文”的传统。散 文由写事件向写意境转化,审美功能、抒情性加 强. 原因: 1.1956年,政治安定、思想活跃、百业俱兴.充满了 生机与希望。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国内呈现 了一派建设社会主义、向科学与文化进军的繁忙 景象; 2.作协第二次理事会、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相 继召开,毛泽东、陈毅号召作家们努力繁荣文学 创作,满足人民对文学的殷切期望。
2、其整体趋向是:
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 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 照; 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 具’论取代了‘自娱’论; 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 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 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 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 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香山红叶》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 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 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 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 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 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 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 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 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 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杨朔的《茶花赋》《樱花雨》《雪浪花》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 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 吴怕萧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曹靖华《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冰心的《樱花赞》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丰子恺的《上天都》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 于敏的《西湖即景》 唐弢的《琐记》 魏钢焰的《船夫曲》 严阵的《牡丹园记》 冯牧的《湖光山色之间》等都在这一年内问世。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 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拢岸的渔 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 上。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 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 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 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 娘们,你们信不信?”
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写“养花”、“吃茶” ;“游山”、“赏秋” 也出, 搪瓷“茶缸”,“金达莱”、“五色土”。作为个人 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明显地复归。 (二)思想、文笔洒脱。 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 “简单化”、“贫乏”现象,《惠泉吃茶记》批评了 茶具不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 散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颇有锋芒 与才性——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而且此后(直至 “文革”结束)再无显现。
3、缺陷:
散文具有小说化、通讯化倾向,偏离散文 的内在轨迹。 表现自我不足,将自我置换 为普通劳动者。 结构模式化,开头设悬念, 中间记人或记事,结尾夹叙夹 议,卒章显 志。 文章雕琢痕迹较重,失之太“做”.
作品欣赏 《雪浪花》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 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 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 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 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 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 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 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 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 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 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 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