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2
三、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书林史话”
1、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借助丰富的知识,阐释作者某一思想、观 念成为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形散”与“神聚”的结合——博而能 一 围绕一个话题,潇洒自如地展开天马行空 的联想和想象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 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 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5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6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7
1、如何表现作品主题?
(1)作品的主题: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歌颂性的主题)
(2)采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主题: A.反描法:“黑到尽头终将亮”。剧本在三幕中倾力
描 写社会的黑暗,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黑暗, 借此表达黑暗即将消亡,光明就要来到。
B.侧面透露法:选择一个大茶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 个缩影,安排一些小人物在茶馆里活 动,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 历史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 社会”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3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曲 1、1949——1957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8
2、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突破“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 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
以清末至国民党时期的历史为纵, 以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形成纵 横交错的座标式结构
9
3、人物形象塑造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 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 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4、语言特点
(1)个性化
人物“开口就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 人
物形象的轮廓”。Leabharlann (2)幽默诙谐10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2、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提倡忠实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 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3、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高潮出现。 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4、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人进行革 命 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2、1959——1976年:戏曲现代戏创作 50年代现代戏的编演: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会演: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4
二、话剧
1、建国初期:多幕剧和独幕剧在新旧社会对比中, 反映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老舍《龙须沟》孙芋《妇女代表》鲁彦周《归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