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教育开始起步向近代 教育过渡。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新式学校,后来,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 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天津中西学堂、 上海南洋公学等相继设立。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举 办了约30所完全不同于封建学校的新式学堂,它们以 传授西方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为主。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进步的教育家、思想家关于教育的主张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清末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 在最初引进西方心理学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梁启超著文《教育政策私议》,介绍了关于儿童心理 发展的分期及特点。将儿童学程分为四个时期: 5岁以下,家庭教育期或为幼稚园期; 6-13岁,小学校期; 14-21岁,中学校期; 22-25岁,大学校期。
一 、 清末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发展到清末,封建制度已维系了二 千多年。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已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各强国越出国界,寻找资本输出的市 场。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 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由完全 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封建性质的 教育逐步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
二、引入近代西方幼儿教育观念
早期以纺织业为主的西方大工业,需要吸收大量女工进入 工厂,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向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形势,幼儿的抚养 和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相宜。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招收 2――5岁的幼儿,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幼儿园作为典型的幼儿社会教育机 构,逐渐在欧美各国流行。
二)、西方传教士对发展教会幼儿教育的 倡导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利用和清政府签订的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当时西 方在中国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是一批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开教堂、办医院、办学校,也设有幼教 机构。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倡导幼儿教育是站在教会的立场 上,带有宗教、文化、政治目的;客观上使中国土地 上出现了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启发了中国近代 幼儿教育的发展。
近代学前教育
清末学前教育的发展 (1840-1911年)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7-1949年)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1840-1911年)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在国家民族危机面前,以龚自珍、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对洋务派和改 良派的思想和活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由洋务派主持领导的洋务运动占 据重要地位。兴办各种“洋务”事业,如开设近 代工厂,制造军舰、洋枪、洋炮、修筑铁路、设 办邮电等。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 朝,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变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 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 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 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同时,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体 的农民运动也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其次,组织实施了两次规模较大的留学计划。一次 是从1872年开始,在先后4年的时间里共派遣了120 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另一次是从1877年开始先后派遣 40多名学生到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学习海军驾 驶和制造。整体上讲,从这一时期开始,以近代自然 科学为中心的“新式教育”已在传统教育中占有一席 之地。
引进西方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合理地了解儿童、掌握儿童的特点、 研究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儿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提倡女子教育,为幼儿师资的培养 奠定舆论基础。
在封建社会下,中国女子没有受教育机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出于资产阶级“男女平权”思想,
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梁启超1897年 《论女学》,提出女子受教育涉及国民经济增殖,社 会风貌、儿童教育等,必须给女子受教育的机会。 “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以后他又作《倡 设女学堂启》。
清末新政时期,集中系统地引入了近代西 方幼儿教育观念。
体现在:
一)、介绍和引进日本的幼儿教育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大力发展西 学教育,到19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套具有 日本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之后,中国政府 寻求日本迅速富强的经验。20世纪初掀起一 次留学日本和对日本考察的高潮。一方面是 成批到日本考察游历的职官学者,根据他们 在日本的观感,阐述发展社会性幼儿教育机 构的必要性;一方面是留日学生中有专门派 往学习幼儿教育的人员,输入日本幼儿教育。
相关主题